林桂光(IBM,HTC,達盈管顧)

(為什麼一開始大學會念資工系?)
我們那個時候是聯考的年代,所以沒有什麼困難,考上了就來。
(所以學姐一開始是二類的嗎?)
我是三類組的,所以我本來也考慮念牙醫。分數考的都差不多,就填志願直接交給命運。
(所以不排斥念這方面?)
不排斥啊,高中的時候也有學寫一些程式,是很簡單的BASIC。那時候覺得也算滿有趣的,因為感覺不用像土木什麼的在烈日下帶著安全帽,女生應該也可以勝任。所以就是按照順序填志願,然後就幸運的上了。
(那學姐那時候有填電機嗎?)
那時候覺得分數不太夠,不過應該還是有填吧。就照順序台大醫科、台大電機….所以進這邊真的是天意。
(那時候女生不是應該很少嗎,尤其是工科這邊的?)
其實二三類組的女生本來就很少啊,所以不可能想太多。
(像現在大一大二必修還是比較多的時候,學姊是怎麼安排的?)

大二比較累,大二過完大三就覺得輕鬆一些了

(大三大四必修好像變很少,變得比較多選修)

選修就可以選妳比較有興趣的題目去選,因為你選的時候你就會有感覺說這個如果要做研究妳會不會有興趣去選,也可以接觸老師,現在不是有人大三就做專題了嗎?

(對阿現在大三就可以做了,有些大二就有加入了)

我覺得做專題很好,就是妳先去做,之後如果覺得不合適,認為此路不通就趕快走,或是這個有興趣就可以早點做。

做專題時能和老師有近距離的互動。老師上課時其實是很單向的,老師講的時候你愛聽不聽或睡覺都是隨便妳,作業也是助教和老師說一說,你就做。這樣也是很單向。可是做研究的話,如果妳真的有心,可以跟老師有互動,真正的有討論。跟老師聊、討論的時候就可以發現一些你沒注意到的東西。基本上妳只要有接觸過、有探索過,妳就可以知道這個題目你到底有沒有興趣,沒興趣的話再換題目。人與人的接觸是你有時間才能多做的事情,尤其老師的時間很寶貴的,所以現在有這樣的機會更需要好好地把握。

我算是不小心來唸的,我覺得資訊系很不錯啊,非常的軟性應該這樣講,沒有什麼heavy work,不用負重阿,也不用去車床那種,現在還有修電子學嗎?

(有阿現在還有)

大三不是有上電子學還要做板子?

(沒有阿現在只是教觀念而已)

以前我們還要做,還要洗板子。我覺得資訊系這門學科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他很接近創作,他真的是可以創作東西,就是creation,算一般人也可以create出個什麼東西出來。這個部份實在很不錯。

(對阿理工科裡面大部分還要做一些較重手工的工作)

以前我們還是工學院,我們這在工科裡面算是最不工的(像我的畢業證書裡面還是寫工學院,現在是電機資訊學院)。如果有要走學術的阿,那數學一定要好好的學,都用得上。我倒不是第一次聽到線性代數過了幾年後又要翻出來用。記得聽過人說,要寫一些比較複雜的演算的時候,哀號「哎呀回去拿那個數學課本出來重新看,有些matrix的轉換都忘記了怎麼辦」哈哈。許多科目其實真的是用得上,但也不一定是每個人都有用到,還是要看每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

(那學姐當時事怎麼決定要念研究所?還有領域和學校呢?)
研究所的話,我們那一屆剛好很多人念研究所。那時候台大資工有一種類似直升的制度,就是你成績在前百分之多少,只要審查就滿容易上。我覺得還滿方便的,所以就申請了。我們班還滿多人就這樣上研究所。
領域的話大四不是會做專題嗎?做專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去選擇有興趣的題目。我是陳信希老師的實驗室,是做自然語言處理。我本身對學語言、自然語言處理還有Information retrieval都還滿有興趣的,所以我那時候就選修這方面的。當時跟陳信希老師做大四專題時都滿愉快的,所以研究所就是直接問老師說可不可以繼續跟他這樣子。
(所以就是大四的時候修專題,然後覺得有興趣就繼續修這樣子。)
對!我覺得這樣滿好的,也是滿幸運的,因為那個題目我自己就滿有興趣。其實做研究的時候跟老師的互動很重要,如果老師帶你或是你跟老師的溝通的方式你覺得很順的話,就會做得比較愉快。那個時候我跟著陳信希老師就覺得滿好的,所以就想說研究所也繼續跟老師。
(那學姊那時候是怎麼選擇到陳信希老師的?)
因為系上做NLP的老師就是陳信希老師。我那時候就看系上很多研究種類,然後就覺得這個我比較有興趣。
(所以是在大學四年中某個方面就有突出的興趣了?)
其實研究領域啊,在一些必修課的時候不一定會接觸到,但是到大三有一些就可以學到,比如說圖學、或是自然語言處理、或是Machine Learning、網路啊什麼的。所以你去修那種課的同時,也就有點接觸到那個研究領域,就會有點感覺。大四在做專題時,你對於這個老師、還有這個領域的研究方法就漸漸更有感覺,適不適合你就會知道。而且其實我記得大四上下專題其實也可以換,所以如果不幸大四上的專題不順,大四下也可以換。所以如果你打算要念研究所的話,不管是不是系上的,你想要探索一些領域,本來就是這樣子多試試、修課、做專題。
我是2000年大學畢業的嘛。我記得碩一上的時候我在實驗室第一次用Google。以前搜尋引擎很多,AltaVistaYahoo!,然後我自己也有做一些IR的東西,所以對於indexing、排序都有一些感覺。第一次用Google的時候,一打下去他就在右上角顯示「您的搜尋在0.000000幾秒就已經完成了」,那時候我快嚇死了!哇!有人可以把search engine做成這樣!我就還滿記得那種感覺,就是覺得做這題目很有意思。
(那學姐妳念的跟後來工作有關係嗎?)
嚴格來說,short answer就是沒有。但我剛開始在找工作的時候,我有試著找比較相近的,像那時候台灣有一個學校老師出來做的叫Openfind,還有像番薯藤啊,然後還有試著去找speech recognition相關的公司。我覺得找工作的時候我當然會希望能做跟以前研究領域相關的,可是一旦開始工作後,你可能開始會考量其他的東西,於是那時候就沒有真的去做當時研究所領域的東西。我找到的第一個工作是IBMIBM其實當時也是有做speech recognitionteam,但是那個研發的team不在台灣,台灣是做一些比較偏銷售的東西。而我進去的時候也不是進到那個team,因為不是每個team都有缺額。找工作的時候就很多這種雜七雜八的原因。
但是其實我覺得很多事情不能以當下或是單一的來看。有人會說:你現在做的事情跟你研究所沒關,那你讀研究所也沒用啊,又沒有直接拿來用。可是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真的所謂沒有用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你曾經摸過那些東西,當類似的題目出來的時候,你一定會比別人更有感覺。
雖然說一畢業沒有馬上做到相關的題目,而且其實我後來也都沒有做到相關的題目,我仍然覺得在學校所做的東西仍然是很重要的養分。
(所以學姊覺得研究所對自己還是有幫助的)
當然有啊。雖然說研究所做的東西,後來工作上沒有在同樣的題目深究下去,但這不代表說研究的訓練沒有用。當然如果你做的東西已經很接近市面上的某一種產品了,你就可以直接過去做,那當然很順。可是你不要忘記了,這個產業所有的東西就是兩三年或是五年,馬上就會再換、再進化,所以有什麼東西是立即就有用嗎?永遠就有用嗎?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如果你一直去想說我要做一個馬上就可以怎麼樣的,那你就是把這個世界想得太淺,因為你要培養的不是一個就業的能力,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看問題的角度,然後就是自我教育的能力,這樣才能夠在接下來的萬變中,還是一直可以去應變。
我覺得研究所給的訓練,很重要的是找問題的能力。雖然碩士班很多都是老師給的問題,但是可能老師給的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基本上研究所的時間就是要把問題漸漸的修飾成一個你能夠解決的大小,然後在這個你覺得能夠解決的大小裡面,用很多種方式去嘗試解決他。可能有十個方法,只有一個有用,或是有兩三個好像有用。你去嘗試之後,再把這個結果有條理的呈現出來。這樣子的訓練雖然在博士班會更intense一點,在碩士班也已經是具體而微的練習。
我覺得這樣子的練習很有用,因為不管是在就業或是在生活上面,你遇到的本來就是沒有formalize的世界,你怎麼樣把它變成一個你能夠處理的問題,然後怎麼樣試著去處理它,所需要用到的工具你怎麼樣去學習和使用。這個「方法」是比較重要的,而不是題目的本身。所以我覺得研究所你要選領域,當然是有興趣最好,跟現在的趨勢有關也很好,跟產業很近當然也很好,或者不管怎麼樣你跟老師合得來也就好。可是這些都只是內容,最重要的是習得做研究的方法。所以跟生涯有沒有關係?有很大的關係!就是給你一個機會去實際練習思考、執行的方法。
(那學姊你覺得跟你同屆畢業的,如果他去國外讀研究所,你覺得你和他什麼很大的差別嗎?)
出國念書這件事我先講,我們班剛好沒什麼人出國念書,我覺得滿可惜的。國外的教育方式跟生活方式,本來就是跟在國內的舒適圈完全不一樣,尤其大家原本在台大,不管怎樣混四年你也都很熟,這絕對是你舒適圈中的舒適圈。要跨出你的舒適圈到一個新的環境,不管是在學習或者是生活方面,你都有很多的挑戰。所以我覺得出國念書的話不只是在學業上面有一些成長,對於你的生活乃至於你的個人都會有很多成長。你到外國一個陌生的環境,「台灣是什麼?」「你是什麼?」你會更放大思考這些問題,認識不同地方來的人,眼界打開,看看別人在想什麼、用什麼角度想,對你個人的生活和經歷上面都會有很大的成長。所以有出國念書的想法或是機會的人,還是滿鼓勵的。光是把你丟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看你怎樣掙扎著上來,這件事本身就對你的生命一定會有某種影響。
學科方面的話,我不是很適合講,因為我沒有在國外念過。我聽到那些在國外念的人多半是說功課很重啊,教得很快,projecthomework很重,難度也滿高的,在這種壓力下當然會有很多很多新的啟發。就算是同樣的學科、同樣的課程、同樣的課本,你在舒適圈裡寫code跟在壓力圈裡寫code還是會不一樣,因為你要應對的事情不一樣。
以專業能力來說,基本上還是自學的能力最重要。你怎麼樣在一個新的題目出來、新的領域出來時,能夠自己看懂,或利用適當的資源,很快的抓到重點,進行你的工作。你看現在有這麼多新的技術出來,你今天學了一樣東西你以為就能夠吃一輩子?不可能啊。所以你一定要有自學的能力。以這個點來講,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在台灣也可以上得到Stanford的線上課程。根本是沒有國界的。
(那學姊認為在學生時哪一門課對未來的影響最大?是程式語言嗎)
我覺得,程式語言這種課只是工具性的,這種課最厲害的人都不是在上課學到的,簡單來講,你要寫越複雜的東西,你就是自己想辦法去學、去寫、去問厲害的人,然後你就會了。不過如果你是第一天進來,連程式語言是什麼都不懂的,當然是聽老師上一下比較快嘛。所以我覺得這種工具性的課就是看個人,像我就是上課聽老師講,回去練習寫,這種學習的循環對我最有效,但有的人就是自己看比較快。
系上的課的話,我滿有印象的有兩個滿有趣的課。其中一個是陳健輝老師的離散數學,當時我還滿有興趣的,雖然我不是說很頂尖的學生,但是就是覺得很有趣,滿有印象的。然後另外就是,黃肇雄老師有開一個跟創業有關的課,因為他本身是訊連科技很重要的人物嘛,所以他算是台灣的學術圈裏面比較跟創業有關的人。我那時候聽他講一些這方面的事,就覺得滿有意思的。我是1996進大學,2000年畢業的,完全就是Internet bubble上去下來的時間,bubble就是在那時候破掉的。不知道是不是跟這個風潮有關係,我們班後來很多人都去創業了。那一堂課我最記得就是感受到創業其實可以燃起很多的機會,我雖然是偶然進來資訊系的,但是感覺這裡真的有很大的potential,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可以發生,而且可能有賺錢的機會()
事實上上課的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心裡的「感覺」還記得。我覺得當時有聽課的人心裡可能都會有那個感動。我還記得老師有講說,世界上沒有比軟體工程師更好的工作,早上寫bug、下午debug,永遠不會沒有工作()
(那關於課外活動?)
我大學的時候花滿多時間參加合唱團的,大三大四的時候還當團長。台大合唱團那時候是人很多的、上百人的社團,一個禮拜要排練兩次,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活動非常非常的多,所以我花很多時間忙社團。
另外我也有做系學會,我是我們那屆的副會長,就忙系上幾個固定的大活動嘛。我覺得做系學會很有意思,因為以前系上沒有那麼多人,一個班也就五、六十個,四屆也才兩百個,所以其實全部的人都認識。而且又有地下室,大家都攪和在那裏。參加系學會就是會跟系上有比較多的互動,跟同學、學長姊間,我都覺得很有意思。
我覺得要交朋友的話,在台大這種環境就是要交各種系所的朋友最好,因為離開學校去外面時比較難。畢業後你沒有這麼多時間,交朋友的這個「交」就是你要用時間去換,多認識幾個醫生啊,對你這輩子絕對有好處,在社團可以得到很多這樣的友誼啦。
人生走越久,會需要的各式各樣的人脈就會越多,譬如說你會需要看醫生、打官司。你現在看同學都不是個咖,但是十年後他就是個律師,二十年後他就是個名醫。「交情」都是時間累積出來的,大學的時候時間最多,你又能自由支配,而且大家都還很純潔,沒有功利的色彩,趁這時候多交朋友是最好的。
如果以就業來講,系上的人還是最直接的,因為學長姊以後就是你的老闆,學弟妹以後就是你的team member。同樣都是台大畢業的,就還是有一個基本的資格在,以後你在外面工作,你可能看到一個台大資工畢業的履歷,你就會想說這我學弟啊,我多考慮兩下這樣子。多認識系上的人,上上下下各屆的包含老師,這對career上長期來看一定是有幫助的,我不會說能幫你飛黃騰達,可是你多認識人,不管是在找工作、找partner、找 team member、互相reference、或是你需要腦力激盪,系上的人會是非常好的人脈。所以系上的活動、系學會、班上啊,能夠多跟大家弄熟一點沒壞處。
(所以學姊就是花非常多時間在合唱團和系學會,那不會擔心影響到課業嗎?)
我覺得時間的安排就是看你自己。你自己知道課業做到什麼程度你可以接受,你就自己去調配這樣子,不要把自己弄到要當掉、沒學到東西的程度就好啦。大家都念到大學了自己心裡有個譜,你花多少時間大概可以弄到什麼程度。每件事情都是你自己決定的啊,沒有人逼你,你今天決定要花三小時在這裏、五小時在那裏,都是你自己的決定,那五小時應該能夠得到什麼outcome,你自己應該有點感覺。你不能自己沒感覺然後亂花時間,這樣陷入玩社團玩到荒廢課業就是自找的啊。你都已經二十幾歲了,你不能好好控制自己嗎?
不過的確啦,尤其接社團幹部的時候,因為社團有人的壓力,所以你很多時間會被社團吃掉,但是你不能忘記你到學校就是要學到東西、要畢業,你不能把你要畢業的事忘記。所以相對起來你就要善用時間,譬如說我幾乎沒有在看電視,或是我沒有玩線上遊戲。雖然我並不是頂尖的學生,但是我覺得我有學到我想要學到的東西,有尊重到自己和老師的時間,這樣就可以了。
(關於學姊的工作歷程?學姊做過IBMHTC、優必達、達盈管顧,每一種聽起來都不太一樣,可以請學姊介紹一下工作內容和差異嗎?)
我在IBMdeveloper,要跟國內外的其他同事合作。大公司各種訓練、mentor制度、甚至出國到其他實驗室共同工作等的機會都不少。我度過了很愉快的一段單純的時光。後來想要嘗試不同的工作性質,在朋友介紹下進入HTCTechnical Manager。主要就是跟電信商討論需求,再回頭跟內部橋資源,說明細節,盯進度。算是裡外不是人這種focal point的工作。在HTC的工作壓力不小、工時又長、出差也是家常便飯,面對客戶時有許多應對的細節和技巧,都是soft skill書本上學不來的。在這裡也得到不少成長。過了幾年因緣際會我加入了大學同學第二次創業的公司優必達,在這裡跟著團隊一起從二十人慢慢變成了百餘人的中型公司。各種各樣的事情都碰過!設計產品、爭取客戶案子、跟內部資源拉扯、建立團隊、糾結於彈性與制度之間、組織國內國外的同事、夢想、甚至不得已要解僱隊員...真的是非常寶貴的經歷。現在則任職於達盈管顧,是一家創投公司。
我從軟體開發、專案管理、客戶管理、參與創業團隊、投資,都有做過。主要是自己對於不同性質、環境的工作有興趣,也很幸運有機會探索這些可能性。幾個工作性質雖然不同,但都是圍繞在軟體產業上。
(學姊可以分享一下職場的心得嗎?)

專業技能是要靠自己去學習,多觀察利用同事前輩資源。軟性技能則是在一邊做的過程中然後一邊去學習。多觀察、盡量去做,自己去嘗試自己的極限。一是先能了解自己、二是要能以他人(上司、同僚、下屬、客戶、用戶、市場)的角度去看事情、三是勇於承擔任務、用心(動腦)去呈現工作結果。

職場不是考場,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應對進退中包含很多的soft skill。所謂soft skill是書本上所不會講到的東西,藏在人和人的互動中,不是你在學校隨便上一門課然後就這樣學會了,不是你考100分就100分,用成績衡量的東西。所以學習這些技能都要花很多時間,應該慢慢地去感受,也要常常用腦筋去想哪部份可以改進。這不是你在學校學,也不是說做過某個工作你就會多厲害。這是你一生中永遠都學不完的,要一直一直地慢慢去精進去突破。我覺得可以試著多去探索自己,勇敢、主動地去接工作。這樣就能在實際工作上觀察自己,面對工作、職場上的人、順境、困境時,想法怎麼變化?怎麼應對?心態怎麼調整?漸漸知道自己是怎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法。

再來就是能以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觀察每件事情。我們常聽說「換職位就換腦袋」或「在每個位置都有不同的抱怨」。事實上不僅僅是職場,生活中大部份的事情都會在不同思考角度的演繹下,有不同的結果。如果能換個角度想,經常都會有不同的體諒與理解,或找到破解的方法!

如果你很了解你自己,知道自己這輩子就是想盡量留在development這個工作上面,而且是做最基礎的那個development (寫code)這件事情,你可以找個比較好的環境,好好地待下來,持續的去精進專業技巧,一樣可以走很久。但是即便是如此,還是有可能在你做幾年後,被拉為managerleader,必須要管人、要去面對老闆、要和別人搶工作啊、要分配工作之類的,那這些事情就需要所謂的soft skill,這些事情就是沒有老師可以教你的,你一定要自己想辦法變成有這個Skill的人然後去完成任務。當然其實也有很多人作了manager後說,我不要帶人了寧願收speccode就好,不升遷也沒關係。那也可以,也是一種選擇。但是因為現在的案子都越來越大,一定很多的分工牽涉到很多的組織,甚至牽涉到不同的國家、題目阿甚至不同的領域。所以很少很少有人只靠一自己一個人單獨工作就走完一生,這些關於soft skill的部分一定是你在職涯裡面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索練習。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每個人能忍受的事情的limit都不一樣,所以一定要自己去探索嘗試你才知道你可以做什麼,哪些你很擅長、哪些你不是那麼擅長...但可以怎麼樣去彌補、哪些你就是不能忍受...以後要儘量避開...慢慢體會出自己擅長、最不擅長的部分,才知道怎麼趨吉避凶....成長進步啦!所以就是勇於承擔、擁抱機會、多去探索自己、也能以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事情、發展出自己一套生存術。

(想問學姊你在工作的時候是覺得哪一種語言比較有用的?會寫JAVA之類的嗎?android?)
   
我以前(2003年時)做的剛好是Java下層Porting的東西,其實JAVA寫得不多,因我寫好底層之後人家才能寫JAVA嘛!嚴格來講我寫程式生涯裡面寫最多的是C,後來因為換project的緣故有寫一些JAVA。反正就是工作上要寫什麼就得會寫。我寫了四五年的code,換到PM工作後就很少寫了。我覺得寫Code就是一種邏輯性的展現,只要你的邏輯性還在,有想要解決的事情,就可以再開始寫。且現在各種IDETOOL都很容易,就連我那麼久沒寫,也在裝XCODE試著玩iOS Programming

我覺得寫CODE已經變成一個人人都要會的基本技能,連小朋友都已經在寫樂高機器人的CODE,歐巴馬不是說所有人都要學寫CODE?寫CODE是趨勢、是邏輯的展現,不能說是什麼多高深的東西了。但是念資訊系你就至少知道什麼是有效率的演算法,什麼是好的資料結構、什麼是系統,這就是一般人只是去學寫寫簡單的code所不能夠觸及的部分,computer science基本上他還是有一個科學的脈絡,數學的根底,然後這些東西就不是一般人輕易理解的,這個學科部分還是有它的深度和厚度在。很多東西你覺得對找工作也沒差啊,數學忘記也沒關係啊,長期來講你對於一些問題或是你對於技術的一些感性,可以比人家反應的快、或是看到比較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源自於在資訊系學過一些更深入根基。

(有沒有什麼對於學弟妹勉勵的話?

學生最寶貴的就是時間。你的時間這輩子不會比現在更多,一定要好好的把握時間,多做一些事情。說真的你現在有辦法想像:每天早上九點就開始念書或寫程式,都不能動,到中午只能吃一小時的飯,然後一直坐到晚上六點才可以離開那個座位嗎? 你如果大學四年都這樣子努力過日子,沒有成為神也是半個神了吧。可是你上班時就是這樣子花時間賣命,寫一些(可能)沒有那麼有意思的東西,每天要花那麼多的時間上班。

當學生的時候,時間多到不得了,而且你的腦子和體能都好到不得了!這段時間真的要多做一點事情,多交朋友,多寫程式、多讀書、多去體驗世界,像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就是我我以前沒有去多聽演講,我覺得台大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好演講,有的沒的哲學的也是可以,給自己不同視角的都好。時間一去不復返,你一開始工作第一天你就有這個感覺:哎呀一天八小時在公司裡,以前要是我一天有好好用八小的話我現在真的不知道多厲害去了!至少創造多些美麗的回憶嘛!時間真的是最公平也是最殘酷的東西,你現在有那麼多的時間一定要好好的利用,不要白白浪費在睡覺或混日子之類,以後想起來會後悔的。

(像是打電動嗎?)

我覺得打電動不是壞事,可是如果你沉迷都不睡覺、或是其他事都不做、腦筋也不動,這樣子就不太好。不然你打電動也可以去想說他是怎麼寫出來的啊,怎麼樣推廣行銷的,有很多可以動腦筋思考的地方。可是如果你打一個電動然後就十幾個小時什麼事都不幹,我覺得這樣子有點可惜,自己應該想想這個時間成本多麼的貴阿。

上班後雖不是每天做一樣的事情,但就是要花那麼多時間給公司,來換一口飯吃(或為了實現夢想)。例如說有的公司很摳,第一年都還沒假,第二年開始一整年才有七天的特休假,也就是你第二年開始,才有「一個星期」特休日你可以早上九點到晚上六點自己決定行程!現在當學生,幾乎天天可以隨你用!時間真的是最寶貴的東西,所以心裡要有一個衡量時間分配的天平,課業最重要、社團最重要、還是朋友最重要,還是什麼比較重要,然後按照那個去分配你的時間,每一種做到你自己可以感到滿意、有收獲,不要沒概念然後渾渾噩噩的這樣過去!

(想問一下學姊大學有打工嗎?)

有,做家教,我覺得做家教很好唉,時薪很高阿,還可以交一些朋友。

(和小朋友交朋友嘛?)

對阿,台大資工至少教個高中生吧,教國小時薪太低了阿,再怎樣也可教國中生吧。我覺得家教最大的好處就是他的時薪比較高,如果是以賺小錢的目的當然就是他時薪高,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又可以賺到相對應錢。去別人家裡就順便台北市到處跑跑,認識一下地理。

如果現在的話在公司裏面有打工機會,我覺得那也很好,妳就可以提早進公司去看看,妳就可以知道喔原來公司是這麼一回事,原來上班是這麼一回事,原來工作需要什麼技能。也許實習的內容不是像你想像中的很重要的事情,但光是進到公司的環境看一下就已經蠻值得了。更何況如果是不錯的公司搞不好可以認識些人脈,以後要找工作就有很好的機會。所以如果有機會可去看看。無論是暑期實習或平時一周去個一兩次的,可以視自己的狀況嘗試。補貼自己的生活費也賺得經驗。

家教時薪可能比公司實習高。可是進公司裡面實習的話你看到的可能就不一樣,不是看錢而已。你可以找比較有意思的公司,就是你之後也可以考慮進那個公司,小公司也可以啊,新創公司其實也可以,做做QA、助理也都OK阿,看人家是怎麼樣去做這些事情,當你去探索接觸過,等你要找工作的時候就會心裡有個譜,這比你在PTT上發問要更實在,因為你體驗過真實情況,你到時候自然就會有比較屬於你自己的看法。

(想問學姊現在工作的內容)

我現在這個工作是做創投,簡單來講就是把一些錢聚集在一起,找一些很有發展性的標的,然後把這些錢投資進去,希望我今天投你10塊錢,然後來日你成長為一萬塊錢的東西。這在大陸叫做風險投資,風險很高,因為一百個創業的團隊,可能只有0.1個會成功其他99.9都失敗。但是這0.1個成功可能就是千倍萬倍的成功。因為本身背景的關係目前是看一些internet或者說新的軟體相關產業的團隊。

(所以就和原本資訊系的性質就差比較多嗎?)

也不會的,因為我主要還是看internet或軟體相關的公司。只是投資要看更多更廣的東西:如市場、團隊、執行、產業的方向、甚至財務。之前當PM是專注於一個案子,我的眼光就是在這個案子和這個案子相關的執行上面。做產品變成我看市場跟我的客戶。現在就要想更多層面。投資時也要看團隊的人是不是正直、執行力怎麼樣、風評怎麼樣,有沒有辦法幫助他,等等,要探索更多綜合的東西。公司的成功是很多很複雜的面向、元素所堆砌起來的。所以這些東西要慢慢地去參透並產生自己的看法。當然最重要的是希望做到成功(大賺)的案子啦!

關於創業...)

台灣的軟體或網路業一定有機會的,當然不是因為我自己是資訊系的所以才這樣講。上一個世代台灣人在半導體產業發光發熱,半導體業很多都需要很多的水電。台灣在資源缺乏下,還是做出了像TSMC這種世界最大最好的公司。資訊業的話其實需要的天然資源是比較少的,最重要的就是人啊!我們的台灣牛最苦幹最實幹阿,而且台灣人創意也不會太差,只是需要找一個比較好的角度做比較好的突破,市場就是這樣子,一定會有機會的。當大家都去做然後把眼光放大,就應該可以做出一個好的東西(然後我希望我能夠投到那家公司!)

剛畢業的人就去創業,可能除了一腔熱血比人熱之外,沒有其他的長處。因為你都沒有進過公司、沒人脈、沒有治理過團隊、沒見識過江湖的經驗,你的很多基本功都沒有,這樣創業又更難了。需要很快速地學習和很強的決心。所以很多人是先工作工作再出來。無論是哪一種,創業是很艱苦又刺激的歷程。絕對會逼出高密度的人生篇章。


像我同屆的同學郭隆昌,就是我曾任職的優必達公司的CEO,他前一家公司已經賣給了日本公司,所以他算是成功過一次然後再來做第二次,第二次的期望就是做得更大更好。像這樣子的循環越來越多,投資人就會發現這裡有不錯的未來(賺頭),就會再把錢投進來,養出更多傑出的團隊。如果沒有人在這個行業賺大錢的話,是無法吸引投資人的。這樣子這個產業就會沉寂。所以....大家充滿希望!加油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王瀚宇(R02網媒, 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

林于智 (B01/R05,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Youtuber [史九87])

劉邦鋒 (台大資訊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