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明 (B85; 台科大教授)

訪談對象:鄭欣明副教授

訪談時間:2020/06/18 

訪談人:楊盛評、呂英弘

可以請鄭欣明副教授簡單的自我介紹嗎?

我是B85的,也就是1996年來台大資工念書,2007年從博士班畢業,在台大資工系待了11年。博一的時候指導教授許清琦教授去別的學校擔當校長,後來到林風教授那邊待了4年。畢業後到電信所做博士後研究還有國防替代役,在電信所服役4年,然後再花了1年找工作。2012年到台科大這邊當教授。

先問一些輕鬆的問題,平常的興趣是什麼呢?

大學開始的興趣就是踢足球,在碩一我創立了系足,我們系族就蠻強的,因為我們男生多嘛!我也當過我們學校的足球社的社長,也有在學校辦一些足球相關的活動跟推廣。那時候PTT剛起來,我創了足球版,也當了版主10年,其實大學時很不務正業吧。

欣明哥在大學做過最有趣的事情

第一個就是剛才講的創立系足、帶學弟練球,我在的時候幾乎都是隊長,如何交接、栽培,這個過程蠻有趣的。

另一個很有趣的,是我去教會。即使經營系足,認識的人還是很類似的類型,都是資工背景出生。但是去教會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不一樣的人,這我覺得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收穫。你也知道台大是全國最好的學生進來的學校,即使是認識不同科系的學生。教會裡面各式各樣的學生都有,那個時候我才覺得我的視野真正打開。

因為我是建中的,認識的人也都是金字塔最頂端的。以前我認知的價值觀,是我這群同學的價值觀,到教會以後才明白說全台灣還是有很多不一樣價值觀的人,這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我認知是對的、是可以的事情,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知。

這對我影響很大,如果繼續念書、當教授,一輩子的生活圈大概就是跟校園有關。到現在我還是會去教會,除了教會裡面講的內容幫助我很多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那邊的人很多元,可以跟完全不同領域的人深交,成為一輩子的朋友。一般的人,只要沒有一樣的生活圈,就很難在很交心了,會越走越窄。教會提供了我另一扇門,每個禮拜還是會見一兩次面,這樣的情誼可以繼續維持。

在大學期間學到最重要的事情

跟上一個問題差不多,總結來說:要多元。不能只用自己的想法來思考,不然就會陷入自己的生活模式、成功模式,但是其實有太多別的可能性。沒有辦法進入這樣的狀況、設身處地,就會蠻限制自己的。

最有印象的課程或是教授

我們B85裡面好像只有我一個人當教授,小我一屆的有林軒田教授,我們這屆很多人都是去業界工作、去創業。我大學的成績並不是很好,每天花兩三個小時練球、又去教會,其實是很不務正業,成績其實是完全不能跟這些同學比,其實我以前對寫程式真的是沒有很有興趣。

到大三修作業系統,忽然我就對這個東西打開眼睛。其實我的程式能力並不是很好,但是對作業系統就非常有興趣。三下的高等作業系統以前也是必修,這兩門課都是許清琦老師教的,修課的時候就很有感覺,也逼使我回去寫程式,所以那兩門課都是99分、98分這樣的成績。那時候發現我對系統的東西蠻有興趣的,所以我才去考研究所。

我是倒數第二名考上的,碩一的時候有一門課叫做計算理論,那時候發現我對理論也蠻有興趣的。那時候的博士班資格考,碩士生可以去考,以前通過試用比例的,所以就會拉學弟沒去考。那時候實驗室就有學長邀請我去考,但是他不是要我去墊背的,我碩一的時候就把作業系統跟計算理論都考過了。那時候我就想再考過兩門就可以了,所以頭就栽下去。

進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是沒有退路的,沒想到我的指導教授去別的學校當校長,而且沒辦法兼任老師帶學生,那時候真的是晴天霹靂。那時就要換題目,因為作業系統的只有一個老師。林風老師在那時到資工系任教,我想說網路也是作業系統的一部份,可能網路也是一個短時間可以學的,加上林老師是很有衝勁的老師,我就把以前的東西全部砍掉重練。

但是林老師做的東西跟作業系統完全無關,那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並不是我所擅長的東西,要用到一些機率、統計的東西。那四年半我其實是過得蠻辛苦的,因為做得並不是我很喜歡的。林風老師是很有衝勁的老師,寫了很多paper,以結果論來說是非常適合我的,因為我就是要趕快畢業,只是我必須說那時候我並不是很快樂,因為並不是我想做的東西。但是我從林風老師學到了,他真的是很認真,而且對待學生很真心,他是會陪學生一起努力的。這些都是讓我了解該要如何去當一個好的老師。我記得我博士畢業的時候就有7IEEE Transactionpaper

為什麼畢業後想要當教授呢?

畢業後就想說,其實只要1-2篇就可以畢業了。網路蠻好切的,當你會了一些數學模型跟分析方法,很容易應用在不同場景去計算得到結果,所以寫的論文很多背後的核心價值是雷同的。但是我會覺得,我並不是很了解底層的基礎,當時覺得做這些理論就很虛,全部都是在physical layer上面做東西,很不踏實。林風老師很好的訓練我的部分,還有另外一個就是我很能夠忍受孤獨,那四年我竟然能撐得過去。

所以我想說就試試看吧,而且我的程式基礎並不是很好,如果我再去業界也好像太晚了,既然到這邊了就繼續走吧,而且最主要是我已經換過一個題目了,所以我不會覺得換題目很困難。那時候看到電信所陳光禎老師徵博士後研究員,但是到了電信所以後學的東西又完全不一樣,用的方法跟資工系又不同。那時候陳老師要我去帶那裏的學生,他們都已經經過4年以上扎實的訓練,壓力很大。但是我已經在林峰老師那裏學到如何承受壓力,所以我就花2年把基礎先打好,在前3年一篇paper都沒有。陳老師讓我知道他是很敢挑戰的老師,他做cognitive radio,那時候台灣沒有人敢做,但是他把所有資源投入在這裡。

我從不管是教會、球隊、還是林風老師那裡,我學到如何經營一個團隊,我了解如何讓大家有向心力,所以我蠻可以幫陳老師經營實驗室。那裏的研究生有一起為了學術努力的心態,而且我在林風老師那裡也學到要身先士卒,最後兩年各有4篇論文,所以總共有15IEEE Transaction的論文。

為什麼會當老師,我的個性比較特別,會一直想要挑戰新的東西。像是AI就是萬年不敗,只要一直在這個理論上去努力,但是網路沒有一個核心的理論或是技術可以應用在所有場景,我的特質就是我可以一直去適應新的領域。後來有幸來到台科大當教授,終於可以做想做的事情,所以我就不是做網路。還是喜歡作業系統、理論,所以就做資安相關的,這等於我就是第三次做新的東西。

我承認那我的理論基礎或是我的實作能力,沒有一些其他老師來的厲害,但是我滿會經營一些活動、經營實驗室,所以我現在就擔任教育部計畫,幫忙經營一些資安的社團或社群,那我就經營的還滿不錯的,所以我覺得就是要找到自己適合擅長的地方吧!

這也是我在教會學到很重要的。如果我在以前的話我一定會很沮喪,因為覺得說你跟教授們比,不管是實務能力、程式能力、或者說理論能力他們都很好,那個價值觀從高中開始就是這樣認知的。可是他後來來教會我才發現其實不是這樣,一個人生的成功定義不是這麼狹隘,所以我也才能夠找到一條自己的路,我是真的不是典型的教授,專業能力我覺得絕對是比不上其他很厲害的老師,但是我很樂意在我自己比較擅長領域來幫助這些老師。我覺得這是我人生滿大的一個轉變,當教授我也覺得不一定要說一定要在什麼地方做的非常的出類拔萃,但是如果對學生有熱誠、對學生的成功擁有熱誠的話,我還是可以做得不錯。

比較喜歡教課還是做研究?

都還蠻喜歡的啊。

教課也是不錯,我覺得對我來說我比較希望是讓學生能像我一樣找到自己的擅長的部分。像我現在帶的學生,有一個台科的學生後來考到台大資工所,後來他就休學,因為他很想去國外念書,今年申請到CMU資安的課程,他是我從大二就開始帶的同學,這樣的同學也是很不錯。我還有個學生以前是駭客出生,他現在是全球知名的資安研究員,他的攻防技術是全世界最厲害的之一,他可以去賺那些大公司幫忙找漏洞的獎金,成為那種公司的名人堂。他的演講可以讓底下2000個外國人為他鼓掌。

各式各樣的學生都有,可是我覺得這些東西就是你要花時間去跟同學們認識、深交,然後把好的同學拉拔出來,這對我來說反而是我比較有興趣的部分。

我覺得教學或研究都只是一個手段,老實說我覺得我的研究絕對比不上別人,但是我很知道如何讓一個研究變得很好,現在台灣缺的是哪些人、哪些部分。我很了解我現在在這個科技大學,學生的理論可能不是很好,不太可能做一些像台大、交大一些學理性的研究,畢竟是比較動手派的。但是這些學理性的研究通常都會缺乏實體環境的平台驗證,這些東西通常是學理性研究的老師還沒有時間去開發的,那我就很樂意跟老師們合作,幫他們開發這樣平台,讓他們學理性研究可以在上面做實證,好讓整個work更合理、更實際。所以對我來說我會找一個的契機,一個我們科技大學可以切入的發揮點。我現在跟蕭老師很多的合作,就是會做一些資安上面的實證或是一些相關研究。

對我來說了解自己的定位然後幫助學生,幫助這邊學生了解適合自己的方向是比較好的,與其說我特別喜歡作研究或者是教學,我會覺得我比較不是這樣子2分法的老師。

現在的學生需不需要念到博士

其實現在的狀況是念博士工作並不會不好找,如果你在一兩年內或三四年內可以畢業的話。因為現在真的很缺博士,很多系都要找優秀的人來當老師,這就是一陣一陣的啦。我個人是這樣認為,如果你的工作是想去做一些實際的應用程式,或是做一些東西去幫助別人,其實念博士的必要性沒有那麼高,尤其像我們學校好了,我們學校繼續念研究所的人都不多耶。有些人覺得說科技大學畢業就夠了,他如果只是想說去開發些東西要去幫助人,現在新創公司就會直接去幫助到。

那我覺得念博士真的是要去鑽研更深層的東西,要累積更多的學術能量。那第一個,你對學術成果要來幫助這個世界這件事,是要有熱誠的。但是老實說很多更多老教授在談的時候他們也都會懷疑這一點,我們現在在紙上談兵寫的論文到底能不能幫助這個世界?這中間可能還是有gap,但是至少要覺得我是去累積一些更深層的知識。不是只是純粹寫程式能力很好、可以解決一個問題,我覺得博士就是要能夠發覺問題。

大學專題我認為是老師開什麼東西給你們,可以去把他實作出來解決它,碩士的話我覺得是除了解決問題之外,你還要那麼去說明說你的方法是一個好的方法。那我覺得博士是除了剛上述之外,你還要去發覺問題,你要知道這個問題是值得做的,然後也可以想出答案、想出解法,最後還要去證明說妳的解法是比人家好的。

如果想要有這樣子的能力,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的話,而且是更深層的學理性的背景的支撐你往前走的話,還蠻適合的,而且老實說你是很有機會找到蠻不錯的工作,這兩三年畢業的話。

所以其實我會覺得還是看興趣,而且我剛講博士需要那個使命感,你在學路上面,要有前進的動力,要能夠戰勝很多其他的想法,你唸博士才會快樂。你會需要忍受孤獨,因為你做的事情就跟大家很不一樣,你的生活作息跟人家很不一樣,像我太太他就覺得我很奇怪,會覺得我看論文看很久不如去看他。

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他是一個終生的行業,他其實沒有什麼停止的1天,因為時代一直在進步,日新月異的進步,你就一直要跟上最新的進步。圈子裡有很多人都在努力,所以你要一直看新的東西,不太可能停下來。你一停下來,成就可能就到這邊了,你現在學會的東西,說不定3年後就沒有用,所以你要一直學新的東西。可是如果你很喜歡面對那個挑戰,覺得說我一個東西要用10年很痛苦的人,其實博士是蠻好的一個方向,因為你一直有新的挑戰。或是說你真的很喜歡經營社團,你覺得你喜歡跟很多都不同同學相處,當博士其實就很好,每年就有新的同學,帶著同學們。然後你有各式各樣的人,要怎麼樣經營那個實驗室,其實是很有趣的問題。

像台科大我就不太建議去念博士,因為我們是科技大學的定位。如果你真的要做學術研究就去台大,現在台大很缺博士。

對出國念書的看法,學術界和業界

大部分在當老師的幾乎都是洋博,都是出國的老師,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畢竟美國現在還是科技的領先者,尤其是電機、資訊領域的,有些硬體我們可能還做得比他們進步,但是如果是資訊領域的話,美國在軟體和學術研究都是領先者,所以老實說真的如果對研究有興趣的話,去國外唸書還是最好的。

那如果去工作當然還是最好,如果我們純粹以不要講什麼理想價值,就是說我們就是要追求學術的卓越、會追求賺最多錢、追求你的你做的東西的影響最大。你開發的東西可以直接到應用的情境下,影響是全世界的,這個成就感絕對是無與倫比的,因為我們在寫程式就是希望的做東西真的很多人用。所以你想要影響力最大,或是追求學術的卓越、幫助人類,當然出國還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還是有很多現實的考量,去國外當然挑戰就會很多,你是跟全世界最多人競爭。之於你要不要去國外工作,這有很多現實的考量、家庭的因素、或是理想價值因素。

台灣比較可惜,台灣軟體公司不多,所以在讓大家覺得自己的東西可以影響到很多人、很多人可以使用這個部分,成就感就下降很多,因為你可能做東西都沒有人用,或是做出來公司倒了。我一直說,台灣真的做純軟體的公司不多,有很多也是國外公司的分公司,或者是你不是做軟體的,是做硬體的設計,或是幫助硬體的軟體韌體。

如果在台灣工作的話,的確相較起來,用這種感覺可能會沒有那麼多,但是國內畢竟是我們的家鄉,然後你就習慣生活的地方,所以我會覺得這個都跟每個人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沒有什麼好講國內外哪個比較好,比較不好。

但是我會覺得說如果年輕,想要來好好看看世界,出國一趟並不是什麼壞事。可能同學們會覺得說,我今年有沒有畢業,有沒有得到什麼東西,跟明年才拿到差一年就差很多很多,可是等等到年紀大的就覺得這一年的沒有差太多,你不會因為你比較早畢業或是比較早進入職場,你就怎麼樣。這不是絕對的,你比較成熟之後就發現一些人生經歷事值得你晚一點畢業或是晚點開始工作都OK,就會覺得出國這個人生經歷是很好的人生經歷。雖然我自己沒有出過國、遊過學,但是我在博士後的期間,常去移地研究半年或三個月,你要去適應一個新的環境、要去逼自己跟更多的人相處、要打理自己的生活,這會變成人生很重要的資產。

我覺得出國的好處不只是只有追求卓越、生活、跟你的東西可以被應用,很重要的是有一個不同人生經歷、接觸到全世界不同的人。這會打開你的眼界,真的讓你走向國際化,讓你了解人家怎麼想的,你的想法會轉變。

所以我會覺得說其實我是蠻鼓勵的,我覺得有機會年輕的時候出去走走,不管是去唸個碩士或是移地研究個半年,對人生都很有幫助。不是只看了很多風景,去很多地方拍拍IG美照,而是你真的有接觸到那裏的文化,去衝擊你原本的想法,這對一個人來說是滿需要的歷練。

對大學生們說的話

大學的時間就是一個失敗最沒有負擔的地方,是最自由的地方,可以去做任何事。

去工作以後,就必須要遵守一些遊戲規則,不然你失敗的後果會可能很難承擔,會很辛苦。所以我會覺得可以多多嘗試,測試自己的界線,例如:到底一年可以修多少課,修得多好?你可以去跟不同人去接觸,但是我還是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說,大學生活中,就要找自己人生的價值,要嘗試去找到自己最適合的價值。

從小到大都走的路線,就是一路考就上。小朋友一開始比較自由,那這個時候要去多方嘗試,來尋找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是什麼、或是到底什麼東西是可以幫助自己的,換句話說我會覺得應該要多投資在自己身上。「自己身上」比較難定義啦,就是說不只是知識的那部分,我們從小到大都花很多時間在投資在自己知識的部分為主,其他東西都先放在一邊,不是最重要的,先考上大學再說。

可是大學我會覺得應該要投資一些東西在出除了知識之外的自己身上,不管是你的個性、一些心態上面,可能要有一些方法去讓這方面自己更加的成長。以後出去工作之後,比的不只是知識,比的是全面化的自己,你這個人是一個怎樣完整的。你是否能夠經過某些挑戰?你的心態是不是夠強硬?你是不是可以跟人家很好相處?你是不是有很開闊的胸襟?你不會看到優秀的人就忌妒他,希望把他拉下來?這方面的東西我覺得需要在大學栽培自己,不然的話出去工作就很可惜,如果只是比誰的programming能力好、誰的知識最豐沛,我覺得不是那麼重要。

我當然我希望我學生的專業領域知識很優秀,但是我還是希望他是一個personality比較好的人,加進來到我們的團隊,更加一起進步,連我的學生我的考量都不太一樣,更何況是以後出去工作的時候。解決問題能力不是只有在專業領域上面,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具備,成功的人也不是說他只有在專業領域上這樣優秀,他要有很多很多的特質才能成功,應該要想方法在這方面栽培自己,未來的工作才會到更高的位置去。

我會覺得可盡量利用大學這個可以失敗、可以多方嘗試的地方,多多的在各種方向去嘗試,看看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可以進步,這是在學生時期來說是最重要的。我本身就不是在專業領域上非常厲害,但是我某些地方在大學的時候有被栽培到、有學習到,所以我現在有點以這方面在當老師的感覺。

這是我自身的經驗,妳可以成為在專業領域上全世界最厲害的人,然後別人不管你個性有多古怪,人家還是會還是會崇拜妳,不過這個在台灣可能很難發生。我覺得我們系友們很多元啦,其實什麼都可以,也不一定要走人家認為一定要走才會成功的路線,太多種可能性。

可能是因為我大學接觸的人很多,我覺得它是我喜歡做的事情。我可以去當工程師,但我不是說當工程師就不好啦,我的個性常會覺得我喜歡走走路,應該說其實還有很多種不是典型的路線是可以成功的,但是有些同學們他就不適合做典型路線,如果他被逼得要往典型路線走就很可惜。有些就很適合做典型很好啊,我意思是說太多不同的路線。

我想讓大家知道說什麼東西都可能性,讓大家覺得說「也有學長走這樣的路,那我覺得我也可以試試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曹盛濠/寺尾哲也 (B95, 作家, 前 Google 工程師)

劉邦鋒 (台大資訊系教授)

王瀚宇(R02網媒, 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