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9的文章

廖世偉 (台大資訊系副教授)

採訪人:楊昌明、張道然 Q: 當時怎麼會念資訊系?進入大學前有碰過資訊領域嗎? A: 上大學以前,就已經開始跟著建中的同學一起弄電腦,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對資訊方面很有興趣,因此,對我來說,能念資訊系很高興。 Q: 教授您認為在求學階段要怎麼平衡學業和人際關係? A: 在大學時期,同學都就叫我教授,會有這樣的綽號是因為只要同學來問我問題,我都會盡量去教會同學。我覺得在教別人的時候,事實上,我們自己得到的受益是最大的,而且能在拚學業的同時維持與同學的互動,這也算是一種平衡吧 Q: 您認為去國外讀書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A: 學習精神、英文與 assertiveness (不是 aggressive )。 Q: 您進入 Google 工作的契機? A: 當時,我正在 Stanford University 讀書,沒有主動去找工作,而我在 Stanford  的同學就在  Google 工作,所以會進入 Google 是因為那時候他們找我加入。 Q: 您在 Google 負責的領域? A: 待在 Google 的前半段,我主要負責 machine-learning-based data optimization (那時候的 AI 還是 dirty word ,而我們就叫做 machine-learning on big data 。之後,待在 Google 的後半段是負責 Android Virtual Machine and Renderscript Engine ,也因為對 Android 的貢獻而得到創始人獎 Q: 是什麼樣的原因回台大教書? A: 回兒時的夢想吧,因為小時候的綽號就是教授。 Q: 在校成績對於未來找工作是否影響很大? A: 我覺得最多只會對第一份工作有小影響,但我想大家應該沒有在幻想拿到台大書卷獎就能打通關了。所以我覺得比起在校成績, Team work 、跨領域、玩真的、做中學比較重要。 Q: 會建議學生們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 A: 事實上,從我的人生經驗來看,跟對人比選領域重要。 High-quality 的人不會浪費他的生命在錯誤的領域上,所以我覺得要選 High-quality 的人。

王瀚中 (B02,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採訪人:周寬、王竑睿 Q: 請學長自我介紹一下。 A: 我是 B02 的資工系學生,我叫王瀚中,大家都叫我瀚瀚。我在 Google 這邊工作大概 9 個月了,我是今年二月的時候來的。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打資訊競賽如 ACM-ICPC 。我的 Master 念了一個學期就 dropped 了,因為我就來這邊工作了。 Q: 學長剛才有提到自己都在打資訊競賽,請問參加這些資訊競賽對於你之後課業、研究、業務有什麼樣的幫助? A: 我覺得就其實不是到非常有幫助(笑。我覺得比較有幫助的是它可以幫助你把你想的事情和寫出來的 code 之間的 mapping 關係做得比較好,也就是你可以比較快地實現你想做的東西。可是其實並不需要比到那麼後面也可以。我的意思就是說這對你把你的想法寫成城市有幫助可是並不是說這會 dominate 一切。 Q: 學長大學時的專題研究是關於哪個方向? A: 我大學的時候是跟蔡欣穆教授做專題研究,那個時候我們做的是可見光通訊。就是有 LED 在那邊閃,可是因為他閃爍的頻率很快,所以人眼看不出它在閃。你可以拿相機去拍他,原本光是一圈圈發亮的,但是在照片裡你會看到它是有一杠一杠的。如果閃爍的頻率不一樣,條紋的粗細也會不一樣,會變寬或變窄。所以就可以用這個特性去說比如 2mm 的條紋是代表哪個 bit? 可能代表 0 或 1 ,再看你用幾個 bits 比如 1 到 8 之類的,就可以有一個對應關係。所以就可以用可見光去傳遞資訊然後拿相機去拍,就可以解碼出這是什麼,是在傳遞什麼訊息。然後那時候 TX 端 ( 傳輸端)和 RX 端(接收端)我都有寫 code. Q: 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加入 Google ,甚至不惜放棄研究所? A: 有蠻多原因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想要換一個生活方式,之前也在學校待了四年。來這裡是一個轉變生活方式的機會。另外一個原因是有蠻多認識的朋友都來這邊,然後當時也覺得想換一個方式生活,也想做一點其他不一樣的事,所以就來這邊。跟認識的人一起做事也是蠻開心的。如果只想換一個生活方式,我可以有很多其他選擇,譬如我可以選擇去新創公司。我當時想了很久,我來這邊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邊算是非常完整的一個公司,來這邊可以受到不少的訓練。在台灣可以先進大公司接受一些磨練之後,你就會知道做一個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