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琮翔 (B90/R94, vgod, Dropbox 軟體工程師)
領域方面 1. 請問您目前在哪邊高就? 是做什麼領域的工作或研究呢? 從您以前的文章看來學長是做AI、HCI方面的研究,目前有沒有什麼改變呢? 我目前在舊金山的Dropbox擔任軟體工程師,在做Dropbox下一個給團隊協作的新產品「Dropbox Paper」。嚴格說起來,我現在已經遠離學術研究了,比較專心在做產品,而不是寫論文。 2. 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您在Dropbox目前在做偏向什麼類型的事呢(寫系統、資料探勘、雲端運算、UI...)? 另外就學長看來未來業界比較有發展性的是哪一塊呢? 我在Dropbox的Paper Team做engineer,front-end (UI)、backend、infrastructure、analytics我都有做一些,但大部分的工作是在UI和analytics居多。Paper是Dropbox裡比較特殊的team,因為是新產品,所以我們比較像是一個在Dropbox內部的startup,整個tech stack都和Dropbox本身不一樣。這樣可以讓我們開發得很快,同時也不用擔心把Dropbox本身搞壞或被Dropbox比較嚴格的code review拖慢速度。隨著我們的產品越來越成熟,我們才開始慢慢和Dropbox已有的infrastructure結合,避免重複開發複雜的輪子。 以產品來說,Paper還在摸索下一個世代的團隊協作產品應該要長什麼樣。上一個世代每個人都是用Office,而Google Docs則是把Office幾乎原封不動的搬上web。但Office和Google Docs都是以單人使用打字機時代的概念為基礎所設計的,在現代的web和mobile時代,有很多功能其實都沒必要存在了。例如說,為什麼要以「頁」為單位把文件分開?如果我們不再把知識印在紙上了,「頁」這個概念其實也沒有意義了。我們覺得現在是一個好時機重新思考未來的團隊應該要怎麼溝通協作,怎麼分享和散佈知識,所以才有了Paper的誕生。這個領域的競爭者很多,像Quip、notion.so、Slack都不約而同地在做非常類似的產品,未來誰會勝出還很難說。 以技術來說,我的建議是不要嘗試預測或追逐某一些特定的技術、程式語言、framework。這些東西的生命週期都很短,真正可以存活下來的是背後的概念和原理,這也是在大學時應該要打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