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n Chiu (CMU)

背景資料:
姓名 - Justin Chiu
學歷 -
            高中  師大附中
            大學  臺大資工系
            MS & Phd  Language Technology Institut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在學中)
(學長在StudyAbroad版的心得文)


*請問你為什麼決定要出國唸書?
最直接的原因是當年申請台大資工所沒有上;因為想要找地方唸書,所以才會決定出國。更早來說,國、高中時候覺得可以出國念個PhD會是件很酷的事情。順著這個想法往下走,就走到現在這裡。
以資工來說,目前世界上Technology的廠最發達的地方是美國,不管在學術界或是業界都是,所以決定來美國闖蕩。

*你從什麼時候決定出國的?
我在美國出生,一出生就有美國國籍,小時候就知道大概以後對申請會有幫助。但是真正開始有出國的想法,大概從高中開始;到了大學,才真的付諸行動。大學畢業後當兵那一年,我同時申請國外研究所,第一年全部槓龜,第二年才申請上,所以後來在台灣多待了一年。

【大學生涯】
*在台大資工系,你學到了什麼?給了你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台大資工大學部的教學很紮實,跟國外比也都不會輸。系上最近很多新進來的教授,感覺會讓大學部的教學越來越紮實,我覺得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說實話,現在那些DSA什麼的,我覺得我去修可能也會被當,不過管他的,反正我不用修了XD
我覺得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說你學到了什麼語言。像我們當時好像只有學CJava吧。更重要的是,我學會怎麼去pick up一個語言。學習是一個持續的事情,無論你學的再多都一定不夠,但是你也不用怕,遇到了新的東西,那就再把他學起來就好了。
另外,在台大資工你會認識非常多很厲害的人,能夠跟這些人一起切磋琢磨,對我也很有幫助。像我現在即使在這邊唸書,有很多很厲害的同學,也都是以前大學同學。


*大學四年,什麼經歷是你認為最有幫助、或者有所啓發的?
大學期間,有三件事情對我影響最深。
第一件事情是是一款叫做魔獸世界的網路遊戲。(雖然聽起來很嘴炮)我大學的時候玩得非常兇,只要你走進地下室,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我在打。因為真的投入很多心血,所以玩得也還算不錯;我們這一屆很多人在打,我剛開始落後他們,後來也趕上、甚至超過他們。
我的重點是:不管你要做什麼事情,不管是玩樂也好還是其他事情也好,你要選定一個事情,然後把它做好。也許現在是打遊戲,也許之後是做一件正經的事,但是一定要專心致志,這個態度很重要。不要只想著要把它做完,我東西做好了,我課過了就好,這樣我覺得意義不大。是要把事情做好,這件事才會對你有價值。對當時的我來說,可能就是魔獸世界(雖然可能大家不見得都認同)。做事情要有一個目標,一步一步完成,不要想著一步登天,要投資時間下去做。
第二件事情是,我在大二的時候,跟我們這屆的書卷一有一段對話(他現在也在美國,是個很厲害的學長)。那個時候,我跟他說:「我真羨慕你是書卷一,成績那麼好,這樣子要申請的話一定很方便。」當時他回我一句話:「我也是犧牲了很多東西,才得到這些的啊!」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才想到,他是犧牲很多東西,努力唸書、花了很多心血,才得到這麼好的成績。以當時的我來說,不太可能花一樣的心血(因為還要打魔獸嘛XD),所以得不到同等的成果。這件事情我學到的是說,你想要幹嘛,你都是要犧牲東西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的成就、完成的事情,都是透過犧牲換來的。
最後一件事情,是我從大三開始,加入中研院的實驗室去做研究。原因是我想要出國唸書,但是我的成績很爛,只好找一些偏門的方法。所以我大學就有發paper,是一些論文的第二作者。(第二作者雖然沒有那麼厲害,但是以大學生來講還算不錯了)而我找到這個缺的原因,是在PTTJob版看到的,我看到有一個實驗室有個缺就去搶。通常一些好學生或厲害的學生來說,不太搞這些旁門左道,這時候,我去申請中研院那邊就有機會了。你不是個好學生,但也想出國,那就去其他的地方去看,也許就會有機會。
這個事件讓我覺得,路是人走出來的。有些路線如果不能走(比如說:大一開始拿卷一、做專題發paper),也許有別的路可以去嘗試,但是你要自己去找出這條路。我深信出國不是只有書卷才有的專利。

(照片:附上一張當年的成績,以資證明。)

*承上題,如果想要出國唸書,你建議大學時可以做些什麼準備、或者參加什麼活動呢?什麼時候開始準備?該去哪裡找相關資訊呢?
大學時候,很多人會去參加社團。我的觀察是,以資工領域來說,社團對申請出國唸書的幫助不大。社團的效用,大概就只是調劑身心吧。
在專業能力上,台大資工的人如果所有的課都all pass——以我來說,雖然成績很爛,但是也都有歐趴——你的程度一定夠,這是不用擔心的。比較常看到的,反而是英文方面比較有問題。所以說真的有心要出國的人,要去注意自己英文的進展夠不夠好。
有些人的理論是,我準備GRE、念紅寶書這些,就是在念英文了;但是這與出國以後生活上的應用天差地遠。可以做的準備,是找到你在英文上的興趣,然後去經營這個興趣,你的英文才會變好。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網路上愛講所謂的CCR;我認識所有CCR的人,英文都好到誇張。為什麼?因為他們的興趣就在這裡。他們常常用英文,英文當然會變好。有些人是看英文的原文小說,看英文的哈利波特等等;或者是看美劇,但是不加字幕(加了字幕,就不會去聽英文了);或者玩英文的電動,這些都會對提升英文能力有幫助。這是你興趣的一環,才有動力持續練習、使用英文。
再來,有些人為了想要出國,會想把成績衝高。這還是有一些撇步的。在選課的時候,你一定可以從學長姊那邊知道,什麼課甜、什麼課不甜。如果你真的想把成績衝高的話,就去選那些甜的課。有人說這是在洗分數,但我覺得,如果目標是出國,這是你要出國的手段,那就去做吧。不過,如果你都知道自己是洗分數的,就不要還覺得自己很厲害;去培養相對應的知識,讓人家覺得你真的是有實力的好學生,這才是重點。
研究方面,可以早一點開始就早一點開始。我們那時是大四才開始有專題課程,但我覺得,其實大三就可以開始。研究早點開始做,就更容易有paper,這對出國幫助非常大。如果你要讀碩士的話還好,只要你是個好學生,他就肯收你;如果是要念博士的話,他們會評估你做研究的潛力,而發paper就是研究潛力最好的表現(特別大學時期就能發)。如果想要去中研院也可以,那是另外一個作研究不錯的管道。整體來說,我認為研究從大三開始是最適當的。
考試方面,TOEFLGRE要早點準備。這些考試可以用機經之類的方式盡量衝高分數,能考多高考多高。我對這些考試的態度沒有很尊重,因為我覺得太浪費時間。所以我當時是用機經,然後飛日本去考GRE,沒有背紅寶書什麼的就考到590了。但是,這種東西有可能出事(得考第二次、第三次),所以要早點準備。TOEFL的話,他相對沒有那麼多艱深的詞彙,比較考驗你的英文能力。如果真的考不高的話,請真的去加強你的英文實力。很現實的來說,你的TOEFL分數如果不夠高,有一些學校雖然收你,但是要求你先去一個語言學校念英文,還得花你額外的時間跟金錢;如果TOEFL的分數弄好的話,就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煩。

資訊方面,PTTStudyAbroad版有不少的資訊可供參考。我有PO一篇文,另外一位也是資工系的學姊,也有發表自己的歷程,可以去看看。
這些文章都可以看看,但要記住一點,別人是別人,你是你,別人再成功的故事跟你都無關,重要是你從文章中可以學到什麼東西。不要看到別人好像很厲害,就覺得自己好像也跟著變厲害了,千萬不要有這種幻覺。重點是你是什麼樣的人,還有你要怎麼栽培你自己。另外,很多學長姊也都可以問,走過這段路的人,包含我、包含很多其他人,都是很樂意幫忙學弟妹。我當年也是受到很多學長姊的幫忙。

*準備申請文件,有沒有什麼訣竅呢?最重要的是什麼?
最重要的東西應該是SOP,其他的東西都是資料,如成績單等等。SOP大概就是要說服學校:你做過了什麼,所以很有研究潛力。這有點嘴炮的成分,不要只講你做了什麼事,你要有一個vision,讓別人知道說你出國想要做什麼事。有些人會針對每一個學校寫不同的SOP,我自己沒有這麼做,聽說是有點用,有時間的話可以嘗試。
除此之外,有些國外碩士班要求要具備財力證明,這個要注意一下。

*出國唸書,大概要花多少錢?如果經濟比較拮据,有沒有辦法出國?
我念的學校在匹茲堡,因為在鄉下所以比較便宜;在大城市一定會更貴。以我們學校來講的話,一年的學費三萬美金,生活費一個月大概一千美金(包含房租等等雜費),一年下來大概是四萬兩千美金,台幣大約一百三十萬。如果在加州的話一定會更貴,因為生活費大概是我們的兩倍,我估計大概台幣一百五十萬左右吧(不是很確定)。
如果家裡經濟比較拮据的話,可以想辦法申請一些有獎學金的program,像我現在讀的碩士跟博士都有獎學金。如果你節儉一點,甚至可以存一點小錢。但是這種program,相對來說會比較不好上。如果你真的有經濟上的壓力,可以選擇沒那麼好的學校,獎學金會比較好申請。

*有哪些準備,是要在台灣先做的?
對照前面的提到的,英文練好,這真的很重要。要有開放的思維,多接觸未知的東西。有些男生在台灣會關注一些運動賽事,像是看NBAMLBNFL,關注王葛格,這些請繼續保持。在美國這都可以成為話題。像我來自紐約的朋友,他們都知道王建民的(一個投手,連續拿十九勝,他們是知道的),這是很好的對話內容。

另外一件事情,我覺得蠻重要的,就是你要先跟家人取得共識——對於家人來說,你出國念碩士,等於是我家兒子/我家女兒會兩年不在家。家人的態度支持或不支持,對你的留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家裡的經濟狀況能不能夠支持、父母親對你的期待是什麼,念完以後是在國外找更好的工作呢,還是回台灣?這些東西,都要跟家裡有共識,要討論。出國需要整個家的支持,不是你個人的事。如果你的家庭可以在後面back-up你:我們希望栽培你,讓你出國唸書,這樣會比較好。
有些出國的人會在意,我不在家裡,父母親會很寂寞、沒有人陪,因此一畢業就想要趕快回到台灣。這些都沒有關係,出國本來就不是一定要留在國外工作;但是你要與家裡有個共識,你要怎麼出國唸書,還有念完書以後你是要待在哪裡發展,這很重要。

*在準備出國期間,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麼?
最大的挫折,當然是申請第一年什麼都沒有上。那時候覺得自己也不是沒有在準備,怎麼會連一間學校都沒得念?事後回頭去看那個期間,覺得自己做了很多蠢事,像是我當時只申請六間學校,而且都是非常好的學校,非常自我感覺良好。後來在申請的時候,就丟了十家學校,當然是往排名後面一點的學校丟,剛好收我的是很好的學校,所以走到今天這裡。
那段時間,對人生有一個很大的體認,當時申請不上的時候,覺得整個人生要毀滅、好像天要塌下來了一樣。但其實對於整個世界,這只是一個剎那,歷史上不會記得,也不會有人在乎。這些事情像一粒沙一樣,不管發生什麼,世界還是會繼續。所以來美國之後,很喜歡的一句口頭禪(英文版),是Life goes on. 就是不論發生什麼事情,好事、壞事,life goes on開心也好、難過也好,日子都會過下去。發生什麼事情就發生吧,反正日子總是會過下去,這是我的心得。

*對於正在準備的同學,有什麼建議?
雖然聽起來是潑冷水,但我建議永遠要有備案。不然會像我一樣,什麼都沒有上,就什麼都沒有,當時助理的工作也找得很趕。如果有備案,你就會知道如果失敗的話要怎麼辦,不致於慌亂無措。另外一個,是盡可能保持平常心。雖然我知道可能實行上有難度,如果沒有平常心其實也不是你的錯,當年我也辦不到。有時候失敗不一定是失敗,可能是一個機會,讓你去體會一些道理,像我當年體會到Life goes on的道理一樣;重點你要怎麼去看待一件事。
除此之外,我建議學校盡量多丟,申請費用就當作是買一個機會吧;反正你上了以後,這些錢都不算什麼。我鼓勵大家盡量往好學校丟。我認識很多朋友都說,反正也不會上啊,幹嘛要去申請這些好的學校。但是當時看我的成績,大家也不覺得我會上CMU;但要是我當時沒有丟,我就不會在這裡,現在也可能不會有這個訪談了。

*許多人畢業以後,直接申請國外的PhD。你為何決定先讀Master,再找機會申請PhD?如果想要像學長一樣,就讀Master期間,要怎麼爭取就讀PhD
我當年申請的是PhD,但是沒申請上。學校說:那就先來念個Master,在觀察看看你能不能念PhD。反正我當時在台灣也沒有Master念,所以就出國唸書。
MasterPhD本質上的一個差別是,在美國Master的目的是去工作,PhD則是去做研究。如果你的目標是上PhD的話,即使他只收你讀Master,你也要讓你的老闆覺得你是一個可以去念PhD的人。雖然我在申請以前一篇Paper都沒有發(來到美國以後,我是沒有發paper的),但是我老闆對我的評價是:他認為我有非常好的研究潛力。他在申請PhD的討論會上保我說,我覺得Justin是有潛力可以念PhD,所以我就上了。
好的研究潛力是什麼呢?我老闆跟我說的部分是:研究動機要強,要自動自發。不要愛做不做的,還要人家催才要動,要自己主動去做。然後不要怕做dirty work。不要覺得說這件事情看起來很煩,我就不想做了。另外,作研究要知道原因:東西work了要知道原因,不work也要知道原因,不是反正result變好就好。要敢嘗試新事物,不要怕失敗;即使失敗了,從失敗中學到東西就好了。另外,美國有一些老師會接project,你把老師的project做好,老師覺得你很有用,當然就會傾向保障你去念PhD
最後,如果從MasterPhD的話,會跟大學畢業直接申請差很多。大學畢業申請的話,他們不知道你是誰;但是從MasterPhD的話,教授對你有深刻地理解,他們會很清楚地知道你到底適不適合念PhD。這個時候,你的上與不上沒有什麼未知的要素,就是看你的表現。

*美國與台灣,在整體價值觀上有何不同?
這個東西真的要講可以講一整個訪談。今天就取我感受最深刻的三點來講。

第一個是對於失敗的態度。我在台灣的文化傾向於保障一個人永遠是成功的。所以大家會說一個一直考第一名的人很棒,是卷哥、卷姊;但要是卷哥、卷姊哪一次考了第十名,好像就low掉了。台灣崇尚說那種「一直很成功的人」。相對來說,為了維持這種成功,就不敢去嘗試創意或創新。所以台灣的企業最喜歡cost down,因為cost down不會失敗,我把薪水砍一砍,讓你工時長一點,就可以維持企業過往的成功。在國外的話,你會看到很多公司繼續砸錢去做研發:他們可能一直做出失敗的產品,但是只要讓他們賭中一樣成功,他們就會翻身。
美國對失敗的態度開放很多。他們並不會因為你的經歷中有失敗,就覺得你不好。像我申請爆炸過一年,他們也不會覺得代表你這個人這麼不優秀,居然失敗過一年。他們會覺得你現在做得很好啊,你能夠從失敗中學到經驗,這就是很珍貴的資產。有一句話說,通常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會比你在成功中學到的東西深刻很多,就是這個概念。不管你過程中經歷多少失敗,你最後成功了,那你就是成功了。
這在文化上造成很大的影響。美國人普遍比較敢於嘗試,我去試、失敗了,再試、又再失敗了,沒有關係,只要我哪一天成功,我就win了;我失敗了,也沒有人在意。在台灣,有這種感覺的人就少很多,這跟環境有關。比如說,我考上了台大資工好像就是人生的優秀組,不想去嘗試那些可能會讓我失敗的東西。
我讀過《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這本書,裡面講過一個現象,跟台灣在意失敗的文化有關。有一些人做事的時候,會刻意讓自己不要努力;成功的時候就說,你看我多強,隨隨便便就贏了;失敗的時候說,都是因為我沒有用全力,所以我才會失敗,用全力的話我還是很強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可取的現象。這樣子的確可以確保你的成就感;但是用這種方法去跟人競爭,通常會死的很慘,因為跟你競爭的人都是全力以赴,你有所保留,當然不會贏。競爭失敗以後,就只好用精神勝利法,然後迎接更多的失敗。(Loop! )這是很可怕的。失敗沒有那麼可怕。找清楚原因,再爬起來。你可以跟別人說,雖然我被打倒過,但是我成長了以後,克服之前無法克服的挑戰,我更進步了。這才是一個正向思考的循環。

第二點不同,是向人請教事情的觀感。在台灣我遇過一些狀況是:你想要向人請教問題,結果被視為一直麻煩別人,產生負面的觀感。在美國這方面就開放很多。當然不是你什麼都不知道,就去請人家教你教到會;而是你自己要去鑽研,鑽研以後你會卡住,這時候,如果你知道去問別人可以很快解決問題,你就應該去問。我是非常愛問問題的人,我跟美國的老闆談過這件事,他說很好啊,繼續保持。但我在台灣時,中研院的小老闆卻說我覺得你這樣子不太好,會造成別人的麻煩。我跟美國的老闆說,台灣比較崇尚自己一個人可以把一個問題從無到有、完全搞懂。老闆給了一個我很喜歡的回答:我們作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問題,不是證明自己吸收學習的能力有多強。所以,自己從無到有不靠別人把東西學起來,是證明你的學習能力很好;但是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應該是要解決問題。該怎麼樣解決問題呢?就問人吧!不要害怕去請教別人!至於什麼問題才適合問呢?我覺得將心比心,如果別人問你這個問題,你會不會生氣?不會的話,那就去問吧!

最後一點是信任人的方式的差別。在台灣,一開始會有很多法規限制每一個人,你如果做得還不錯,就把網子鬆開一點,開點小洞讓你方便做事。在美國則是預設每個人都是最好的人,所以一開始就處於最自由最鬆綁的方式。如果你事情出包或搞砸一些任務,代表給你這麼多自由的環境下,你無法把事情做好,只好越管你越多。這是對於人性理解的不同,有點像是人性本善與本惡的差別。
我個人當然是喜歡後者,終究被信任的感覺很好,容易開啓正向循環。像是到今天為止,我跟我老闆做了一年多了,我們沒有固定的meeting時間。因為他知道,我有事情就會去找他;如果我沒去找他,就是沒事情。就算我沒去找他,我也會做事情,這樣子就不需要用weekly meeting去盯進度,兩邊都可以省時間。


*美國與台灣在學制上差非常多。請問學習態度與方式上,兩者有則不同?
因為我沒有在美國念過大學,我無法在同一個層面比較。我的感覺是,美國研究所通常較不重視課業,因為研究所重要的是你研究要做好,而不是你課要修A。如果你是碩士畢業後要在美國工作的話,還是要注意分數,工作的人評估你還是要用成績,博班的話就還好。像我現在作的是speech相關的研究,在這邊的speech課拿了C+;我跟我老闆說,老闆很傻眼,問:「你知道為什麼你會拿C嗎?你犯的錯有沒有改過來?」後來他就看到我確實改過了,也就不去計較。我還是照作研究,照樣submit我的paper
此外,美國管抄襲管的超級嚴格,千萬不要去試,抓到了會被退學,而且是真的被退學。這個是認真的。
再者,我覺得台灣的課比美國要硬。不要以為在名校就不會有教的很爛的老師,教的很爛的老師是全世界都有的。真的遇到的話,還是只能靠自學。

*請問美國的氛圍跟臺灣有什麼差異?是否更重視CS、更鼓勵創業?
本質上來講,美國是一個CS大於EE的地方;台灣基本上,最優秀的人才會優先去EE。台灣是拿次一流的人才在跟美國第一流的人才拼,然後我們還會贏,可見台灣的教育真的很紮實。有些念EE的人,去美國到最後也都在搞CS,因為這邊就是一個超級重視CS的國家。
創業的當然超級多。像前面提到,美國這種不怕失敗的風氣,很鼓勵大家去嘗試,當然就非常多。我自己也往那方向嘗試過一些東西,很有趣,不過現在目前不是我的中心。在美國遇到所有在教創業相關事物的人,都會一直鼓勵年輕人創業,簡直有點像在傳教。比如我們系上甚至有一位老師(恰好光頭,暱稱X教授),上課就會一直洗你腦,一直叫你要去創業。像X教授這樣的老師在美國非常多,因為創業確實是年輕人應該做的東西,特別是在美國的價值觀上。


*我們常常聽到出國唸書的人,回國後擔任教職、作研究,比如林軒田老師。是不是要走學術研究的人,才需要出國唸書?
不一定,在美國碩士畢業,做工程師也是很不錯的,像我們這屆(B94)現在就不少人在美國當工程師,甚至不一定有在美國念過書。在加州的話,年薪應該可以到十萬USD;雖然那邊生活是貴了一點,但仍然是個好選擇。
如果可以的話,我基本上建議「所有」念CS的人,都可以來美國試試,不管是當工程師或者是做研究。這是一個對CS很友善的環境,你會知道,你的價值真的不像在台灣學校或企業開給你的那麼少。像我有朋友在台灣的Garmin,我就跟他說來美國的Garmin啊,說不定你做一樣的事情,薪水會翻三倍。


*台灣不是英語系國家;出國唸書是否比別人更加吃力?是否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追上同學的進度呢?要有通宵唸書的心理準備嗎?
語言一定是問題,這是肯定的。即使到現在,我還是覺得我的英文很爛,就只能持續加強囉,不然要怎麼辦。
專業上追上同學的進度不會太困難,因為我們很多系必修的很多都是用英文,專有名詞也都是用英文,所以不會差很多。
通宵的話,如果你大學熬通宵,沒有理由到研究所就不會熬夜,因為只會越來越累。這種事情其實只是時間管理,看你怎麼去拿捏你的時間。以我來說,我來美國以後,每天都睡到自然醒,所以應該不會那麼可怕。


*在美國的生活,跟你原本預期的有什麼差異?
比我預期的還要開心。我完成了一些原本沒有預期會完成的事情,這表示我的眼界更廣、選擇更多,我很開心。來美國才一年半,我覺得已經過了好久,可能生活更充實的關係(畢竟大學都在打魔獸世界)。
還有一個差異值得一提。在台灣的時候,我有一個想法:要是我在美國,我好想怎樣怎樣;但是因為種種外力,所以我沒有辦法做到。現在我真的在美國了,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我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而且沒有任何藉口可以逃避。如果我想做一件事,我就真的會去做。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重要的是你會去做,不會有那種「要是」的遺憾;心中沒有那種遺憾,讓我的日子過得更開心。

*想要出國,要有心理準備,在國外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生活上的問題我覺得還好,食物可能比較不習慣,但這是可以適應的。目前我看到的,是社交上可能會有一些問題,比如說難跟中文圈以外的人互動。因為跟老外互動有困難,所以一直待在中文圈,跟台灣人一直聯絡,都只講中文。但這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日子也可以過得很好,頂多就是你跟老外聊天時,話講少一點,少交一些朋友,日子還是能過。
錄取並不是結束。CMU聽起來很風光,但也有些學生過得苦不堪言。像我剛剛到美國,找獎學金的時候壓力也很大。我也曾經一個人躲起來哭。要做好的心理準備的是:你錄取了,這只是個開始,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在留學生活中學到了什麼?受到什麼樣的衝擊?
留學生活不只是念一個學位。留學這段期間,你是在塑造你這幾年的生活;而這幾年的生活,又會塑造你未來的人生。對我來說,我的留學生活,是往我要的方向去改變的過程。雖然不敢說效果很快,但如果你知道方向是對的,就持續去做。我覺得這是一個在留學生活中要有的態度。因為留學生活中,你會受到很多的刺激;透過這些刺激,你可以成為一個讓你自己更喜歡自己的人。
你需要有一個強韌的心靈。留學生活中,幾乎可以保證,一定有機會獨自承受很大的壓力,要有強韌的心靈,才能夠度過這些難關。以我自己來講,我當兵那一年超級賽,加上申請全部槓龜,已經受到很多衝擊,所以我比較能接受後來的困難跟衝擊。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你還是要有接受強大壓力的心理準備。
另外,運氣決定非常多事情。即使你盡全力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很多時候也不見得是你的問題,就是命運如此。像我當年找老闆的時候,最想要跟的老師不收我。後來才跟我現在的這個老闆,他很信任我,我在他底下也做得非常開心。我原本最想跟的那位,後來發現他很喜歡凹學生,比如說你要回國,他說「這個你最好完成一下」,不放人之類的。這都是運氣,而我是剛好運氣滿好的。
然後,留學期間,生理跟心理的健康都要保持好。在美國你一生病(生理上),病的慘一點,可能一個學期的學費就沒了,因為美國的醫療真的非常貴。所以,在美國,千萬不要生病。
除了生理之外,心裡的健康也非常重要。要想辦法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法。留學,我認為就是一個脫離原本熟悉的環境(台灣),到新世界去闖的過程。你有辦法在這邊找到讓自己開心的方法,讓自己處在好的狀態,才有辦法全力以赴,在新的世界裡探索。這是一條漫長的路,臉上帶著笑容,可以走得比較開心、比較遠;如果心情鬱悶的話,做什麼事情,成效都會打折扣。
有人會問說,怎麼保持開心的心理?我想基本上,盡可能保持正向的態度。我相信人是誇出來的:你一直告訴自己,你做得真好,繼續保持,你才會越來越好。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情可以激勵自己完成,完成以後會很有成就感;接著可以設定更大的目標,完成一個目標了,就很開心,一步一步來,讓自己維持在一個設立目標達成目標的循環。這也是為什麼魔獸世界這個遊戲這麼吸引人,因為這款遊戲基本上就是充滿這樣的要素,我只是把這個經驗轉換到現實生活而已。(所以我說打過魔獸世界讓我學到非常多東西)

最後一點,要珍惜對你有很高評價的人——賞識你的人,不是你喜歡的人,而是喜歡你的人。要是有賞識你的長輩,他很有機會在未來成為你的貴人。如果遇到了貴人,就要珍惜跟他們相處的機會,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在他面前好好表現,因為它也許真的會影響你未來的人生。你不知道你在哪裡可以遇到你的貴人,但你能做的,就是一直拓展視野、增加機會,總有一天你會遇到的。

*在美國期間,對台大資工系有什麼新的體認?
到了美國以後,我開始用完全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台大資工系。我主要講兩塊。
第一個,林智仁教授他真的很厲害。真的很厲害。(強調。)我大學的時候知道他很厲害,但不知道他「這麼」厲害。我在這邊遇到的「所有人」都知道他,這是非常誇張的事情。他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但是他們知道林智仁教授。當年林智仁教授自動機想把我當掉,我當時還蠻不喜歡他的。可是出來之後,你會知道什麼叫做國際級的學者,他真的很厲害(再加上我自動機最後還是60分過關),原本的討厭就變成尊敬與欽佩。
另外一點,是對台大資工的所有教授們。出來以後,我才知道他們到底是放棄多少東西,回台灣教書。這些老師的犧牲,就是想讓台大資工變成更好的地方,這是非常偉大的情操。他們要是留在國外的話,可能得到的可能是好幾倍。所以,即使你可能上課都在睡覺 ,也請多尊敬他們,因為他們其實可以過更優渥的生活,但是他們選擇回到台灣、為人師表,傳道、授業、解惑。


*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在台灣時不知道,出國才發現非常重要的?
有!嘴炮!訪談到這裡,你們可能覺得我超嘴炮的!但是以美國的觀點來看,我算是中間偏內向害羞的人。我不是因為個性害羞,而是因為英文不夠好,沒有辦法像中文一樣這麼嘴炮。在美國非常重視你的表達能力。
我在這邊遇到的美國人,他做一分的事情,可以講成十分;一般的台灣人,做十分的事情,講成八分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華人文化說謙虛是美德,這在美國完全不適用。如果是你的credit,就把它拿好,不要讓給別人。要是嘴炮上輸人,你根本就沒有機會。其他人都在嘴炮,你沒有,別人就會覺得怎麼你怎麼都沒做事、沒有成就。
如果列成一條數學式是這樣:你做的事情是加法,嘴炮是乘法。如果你沒有做任何事情,0乘上多少都還是0;但是如果你做了事,嘴炮就可以把這些東西的戰鬥力乘上去,效果會非常多。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努力做一大堆東西,然後讓你的別人嘴炮把你的credit都拿走,這也是可以,起碼你的老師、同事都會很愛你;但我想你會過得很辛苦。總而言之,嘴炮很重要

*美國的文化與風土民情與台灣有很大的差異。社交上是否會形成障礙?融入當地的社交圈容易嗎?在這方面,你建議未來出國留學的學弟妹怎麼做?
有一篇好文我很推薦,是一個交換學生提供他的心得:
簡單來說,你如果不努力去打入外國人的社交圈,幾乎可以保證,你一定會長時間待在中文圈子裡,這是很可惜的。我常講:我不用繞了大半個地球來這邊講中文。如果你真的很努力去認識外國朋友,打從心底對外國文化產生興趣、並且發生互動,你會有很多不一樣的體驗。這種不一樣的體驗,在我看來,是留學生活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而你也不用擔心,就算你跟我一樣,真的非常非常努力跟外國人交朋友,你還是會有一大堆時間在講中文,跟講中文的人互動,因為現在留學的中國人實在太多了。

另一點是:留學生活是一個非常動態的生活圈。今天跟你很好的朋友,可能明天會畢業——有一年的program、兩年的program,每個人待的時間都不一樣——你應該為他們開心,因為他們往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邁進。這種來來去去是很常見的。你的朋友們會一直變動。想要說,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就開開心心地跟他待在一起好幾年,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說,交新朋友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有良好的個人特質,不管新認識多少人,你都可以輕鬆的跟對方變成朋友。培養吸引人的個人特質是很重要的一點。

*讀完PhD以後,你未來打算如何發展?
我一定是留在美國。可能會找教職,但也還不確定。美國在各種方面都充滿了機會,依到時候的狀況去選擇最佳解。總之,我沒有打算回台灣。
有關台灣的大學教職,有一篇對洪士灝教授的訪談非常棒,在這邊分享:
要講精華的話是:

FAQ9: 這樣誰會願意從國外回來從助理教授幹起?
A: 主要有兩種人: 不計較錢的人,以及搞不清楚狀況的人。
FAQ10: 願意從國外回來幹助理教授的人多嗎?
A: 除了申請者越來越少之外,也有一些回來後對於環境不滿意而離開的人。

我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人會是搞得清楚狀況的人,如果你不在意錢、或者有其他的考量,回台灣教書我一直認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是否很多人讀完以後,就直接留在美國發展了?依你的觀察,大約比例多高?
我猜大概一半一半,甚至更少。很多人在美國只是工作個幾年,把學費賺回來、或者是賺在美商工作的經驗,之後再回台灣。很多人可能有家庭的考量,所以要回台灣,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就事業上來說,我認為美國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只是人生本來就不是針對一個條件判斷的是非題,所以每個人都要自己找到自己的答案。

*與台灣相比,美國的就業環境如何?工作待遇與發展前景如何?
我覺得今年美國景氣還蠻好的。舉例來說,今年的美國簽證(H1B)被秒殺,也就是說一大堆人想要工作簽證。碩士畢業的話,在加州大約十萬美金,一路慢慢地升上去。美國有一個地方跟台灣不同:美國允許那種做了二三十年的資深工程師存在,而台灣似乎比較喜歡把做得好的人升官當管理。但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管理,一個頂級的工程師,未必也是頂級的管理人才。這點在美國就分工得比較好,做工程的人也許一輩子都不用去搞管理,可以一直做工程師,大家也會尊敬你,因為你在工程上有所專業。


*有沒有其他給學弟妹的建議呢?
最後就講個幾點吧。
第一點,要有目標。有目標才有前進的方向,有方向才有辦法努力。決定一個目標,用盡全力向那個方向前進,不管怎樣都不要後悔。

第二點,保持正向的人生態度,正向的人格會吸引人。你不會想要跟一個散發負面能量的人交朋友。這讓你更好交朋友。在挫敗的時候,能否繼續下去取決於你自己,看你能不能夠超越,然後更加成長;而正向的人格會協助你在挫敗的時候站起來。

第三點,珍惜你的家庭。出國之後我有更深刻的感觸,家庭才是永遠會無條件支持你的地方。不管怎麼樣,他們都會接納並幫助你。如果打算要出國的話,請趁你還在台灣的時候好好珍惜你的家庭。

第四點,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是改變;改變是隨時都會發生的,而你想要改變,永遠不會太晚開始。對於打算出國留學來說,更是重大的人生改變。改變是不可避免的,但要相信改變會讓你變的更好,一直往好的方向進化,就可以變成一個更好、更好的人。

最後,為了自己而活,因為你只會活一次。想要做什麼就去做吧,不管那是什麼事情,盡力去作,然後不要留下遺憾。閒言閒語會隨著時間而去,但當你一個人睡前躺在床上的時候,你會面對自己。在那時你能夠一切無愧於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生命終究會終結,重要的是在結束的時候可以說一句:「我已不虛此行。」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王瀚宇(R02網媒, 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

林于智 (B01/R05,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Youtuber [史九87])

劉邦鋒 (台大資訊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