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山、黃建峯(京晨科技)

訪問對象:黃建山、黃建峯
訪問時間:5/23
訪問人員:吳承翰、黃新凱

Q:請問當初為何會選擇台大資工系?
A:因為當時是聯考,所以分數到了就去唸了。

Q:請問對系上課程或是教授有什麼特別的印象嗎?
A:基本上我覺得在我們那個時候,其實很多老師都教的蠻好的,一年級上的是計概,上學期的陳俊良教授、下學期的許永真教授。所以在一年級進去的時候,對於那些教資工系本門課的教授印象都蠻深刻的。

Q:有沒有哪一門課程對未來工作、求職特別有影響的?
A:應該是沒有。不過最基本的兩門課是演算法和資料結構,這兩門課是大學四年裡的基礎,那如果到研究所的話應該就是計算理論吧。雖然是研究所的課,不過那門課是研究所的課,但是他是整個計算機的數學的理論基礎。

Q:大學畢業後的學生是不是有念研究所的必要?
黃建山:應該這樣說,因為這不是職場的問題而是需求的問題,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職場普遍的現象,幾乎所有Computer Science的學生,都有念研究所。那實際上說大學畢業可不可以勝任工作,我覺得SomehowOK的,只要你大學的那些基礎是夠的。但是職場上整個環境普遍性來說都是研究所畢業的學生,這樣你的起薪會比較高。而且如果你是大學畢業的,你在面試的時候面試官也可能會問你怎麼沒有念研究所。至於說可不可以不念,也是可以,其實在很多國家來講,很多人也不一定念研究所。
黃建峯:我在這邊補充一下,現在大多數的人都會念,但是不會去想為什麼要念,反正因為大家都在念,所以也跟著唸。但是其實要去思考說未來Career發展還有自己要追求的東西是什麼,那像每個人的狀況會不太一樣。以我個人來講,我大學的時候其實花在讀書的時間沒有非常多,但是到研究所的之後就蠻認真的,因為研究所是自己選擇要念的,所以花在念書、研究、看Paper的時間還不少,那對我來講我在那個時候的在Computer Science的一些能力是累積很快的。而且因為在大學修的是一些比較fundamental的課,研究所的是他要培養所謂的發掘問題,然後深入去找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樣的一個過程跟能力。那這樣的一個訓練對職場上其實是有幫助的。但也不一定要念完研究所,所以我覺得這要看每個人的狀況去做考量,到底我們在那個階段要受到的訓練跟培養的能力到底是什麼。

Q:雖然兩位都是在台灣念研究所的,但是你們會鼓勵學生畢業後出國嗎?
黃建峯:至於講到出國這件事情,我會鼓勵環境許可的話可以去外面看看。比較早期像我們老師那一輩的人,基本上他們唸完台大電機系,那個時候還沒有資工系,就全部都出國,那為什麼要出國呢?因為那個時候台灣沒有那個產業環境,那20年前像竹科這樣子的發展,電子產業的發展,那會導致整個台灣的一些優秀人才,畢業之後他就去唸研究所,念完之後就跑去竹科,這就是大概後來20年的人的Career。這樣會導致一個比較不好的現象,就是受到外來的刺激會變少,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差距是同儕跟環境,所以如果有一個更多這樣的刺激的話,對整個台灣一個教育的環境跟產業的發展可能都是比較正面的幫助。

Q:當初為何會選擇自行創業這條路?
黃建山:以我來說,我都一直待在比較Startup的公司,這是我的選擇,既然要來職場工作,那就來來看看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來搞一下這樣子。那Startup的過程我覺得是比較……怎麼說呢,比如說其實我剛畢業的時候,那個時候IBM也給我蠻好的Offer,可是因為那邊….我的面試官就說那個就是一個比較怎麼講就是一個高級工程師,當然它不是不好,那跟個性有關,他會比較穩定,因為他那個升遷的制度都很完整,所以你就待幾年,大概多少職等、領多少薪水這樣子,那都是有一定的Path這樣子,你只要表現得不錯,不要太離譜,但那就是缺乏一些挑戰,而且我剛畢業的那個時候,就是網路泡沫的時候,所以一窩蜂人都去網路公司,那個是一個選擇。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有點挑戰,uncertainty比較多一點。你的未知比較多的話,你的體驗會不太一樣。那當然也牽涉到說,創業的話就是高風險、高報酬嘛。那我之前待的三間公司,因為當時是網路泡沫嘛,所以那三家公司現在也已經不在了,所以也不是說創業型公司會比較成功,就一直不斷去嘗試啦,大概是這樣。

Q:那怎麼會想走網路監控平台這邊的發展?
黃建山:事情是這樣,我們有另外一個Partner,就是董事長,那我們的組合是這樣的,他是業務出身的嘛,我們是研發出身的。因為他是業務出身的,所以他有做生意成功的經驗。那像大部分的人可能一畢業就想我們會什麼,就想做什麼看看有沒有什麼市場。那業務出身的不這樣想,他第一個大概找產業,找到對的產業,你才有在裡面的生存空間,像你要去釣魚,你要先決定你在哪個地方釣,要先選擇那個環境,再來才是選擇你在那個產業裡你要做什麼,你要推出什麼樣的產品,最後才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技術去做這個產品。那當初我們分析的結果是我們需要一個是高成長、高毛利,然後不要太大的一個產業,那當初的選擇不是走這個監控,那最後是選擇這個。那監控他第一個符合高成長,因為自從911之後,整個成長的幅度非常非常的大,一個高成長的意義是說你的池塘是愈來愈大的,所以你就比較容易抓到魚。然後是高毛利,那小公司,以我們的能力我們沒有辦法去做那種Cost down,去壓低成本,然後去拚很低的毛利、製造的管理,那不是我們擅長的。所以高毛利就是比如說呢,因為你毛利高,你賣一台就可以賺兩台,或是賣一台賺一台,這樣的話你承受失敗的風險。假如說產品有問題,被退貨了,那高毛利就比較容易Cover這些風險,比較允許我們犯錯。那其實剛開始的時候,網路監控還沒有起來,那大概做了一年之後,業界開始有些聲音之後,我們就開始做這方面,所以在很早的時候我們就切入這塊。

Q:假如要錄用員工,請問你們會希望要符合哪些標準?
黃建山:基本上我們有一個簡單的考試,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有,然後很重要的一個是說,看你對Coding是不是很有熱忱的,這個部分,其實在面試的過程中是大概可以看得出來的,就是這個人喜不喜歡,還有他之前大概做過什麼事,所以最重要的是你要喜歡你在做的事情。你要喜歡寫程式,只要你有足夠的熱忱,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克服,不管你能力是上、中、下,只要你有興趣就不會太差。如果遇到什麼東西不懂,如果沒人可以問的話,會去找資料,就是自我解決能力的這個部份一定會比較好,你有熱忱的話就會主動去學習。學習新的技術啊、或是有新的語言出來就去研究一下啊,這個部分在職場是其實都是蠻重要的。那老闆要的Task的話,如果你有熱忱,那也很容易把它做好。不然如果你不喜歡寫程式,只是因為薪水比較高,那你每天坐在那邊要寫8個小時的城市,其實也蠻痛苦的。而且寫程式跟做硬體不太一樣,做硬體的話,Layout啊,搞了老半天弄兩三個月可能才能弄個樣子出來,所亦要喜歡寫程式的話其實不是太難,因為他反饋是很快的。

Q:那會鼓勵畢業的學生創業嗎?
黃建山:基本上我是比較鼓勵創業這件事情,因為我們公司是做國際貿易的,所以你會跟世界各地的客戶、廠商、員工啊有很多接觸,創業這件事情他不是說非常非常容易,現在也不是那種網路泡沫的時代。        那你說剛畢業的學生就要創業的話……,我覺得台灣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他把人都塑造成大概同一種樣子。像國外那種創業的人,功課也不一定很好的,他們就是在想怎麼靠他們的技術怎麼用在世界上,然後做出很厲害的東西讓大家用,他們就是有這樣的想法。可是在台灣就很少看到這樣的東西,那自然而然的說,你出來創業的成功機率就變小了,如果你沒有那樣的想法的話,你就很難去弄出那一種bussiness。還有像我之前說的,你不能想說我會什麼就去做什麼,那樣成功率不高的,當然也不是說就不會成功,要維持公司的營運的話就會比較辛苦。那如果要創業的話也可以考慮出國先看一看,那也是一個想法,因為你的眼界如果不夠,或是沒有一些生意的想法的話,怎麼做創業這件事情。
黃建峯:我補充一下,基本上台灣的環境就是有一點點一窩蜂,像資工系畢業的學生其實基本上只會去幾個地方,比如說聯發科、宏達電…….,這對產業發展其實是比較不好的,有比較多元性的東西會比較有意思啦。
        還有像美國,它的市場比較大,直接接觸市場的機會本來就比較高,那台灣沒有這種優勢,那如果台灣要做一些資訊的應用的話,就要把市場做到全世界,但好處是說現在全球化的很厲害,像網際網路這樣的技術,所以國與國的界限就變很小了,所以這當然的就充斥著很多機會,不是說你在台灣就沒有辦法發展。不過比20年前或30年前當然會有很大的差異,只是說那樣的機會存在的地方可能會有一些偏移。       
Q:請問有學弟妹想要創業,兩位會給他們什麼建議呢?

黃建峯:那如果剛畢業的學生就要創業,那一定會比較辛苦,因為他可能連要怎麼做一個產品都搞不太清楚,在實驗室做一個Project或是一個Demo跟你要做一個產品拿去賣,這中間是有很大的Gap的。那會變成所有的面向都在Try&Error。可能就是三五好友想到一個好的Idea就做了,那可能會缺乏一些面向,比方說財務、業務、行銷。那所以說其實台大的學生其實有很多的資源─人,經由一些課外活動,不管是社團還是各式各樣什麼,因為在學校事實上他聚集了各個領域還蠻優秀的人,盡可能地去接觸多一點面向,如果你真的要朝這個面向是好的。那當然一定要覺得這個有趣啦,比如說有的人是唸經濟的、有的人是念財務的,如果覺得這個好玩的話,自然而然會聚集一群人,那這樣的組合成功機率會比較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王瀚宇(R02網媒, 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

林于智 (B01/R05,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Youtuber [史九87])

劉邦鋒 (台大資訊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