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鴻 (B80; BD@Taiwan AILabs)

訪談對象: 高文鴻 (Eric Kao)

採訪者:洪晨翔張中誠吳柏成

Q:可以請您首先做個自我介紹嗎?

我是B80的,95年從台大資工畢業後,便去康乃爾拿Computer ScienceMaster Degree,那之後就回國,一開始在做宏碁的線上遊戲,後來去Microsoft台灣。

在兩千年的時候,那時候是網路的瘋狂時期,然後我就加入一家新創公司,叫國際同步,relocate到灣區,也親眼目睹了整個網路泡沫化的過程,高速公路本來塞車塞的要死,到後來都沒車。零二年就公司整個就不行了,回台灣就加入了Trend Micro,所以那時候就從灣區再搬回來,加入了趨勢科技,是做globalPM。那因為那時候PC-cillin最大的市場是在日本,所以我後來又relocate到東京去半年。然後後來覺得做PC-cillin也沒什麼太大意思,就開始我的創業的生涯。

一開始是加入了學長的一家公司,主要是負責sales marketing的部分,所以一開始出來的時候主要是做PM相關的工作,是比較偏開發的product manager的相關工作,不管是在台灣微軟的時候,或是在灣區的時候。那到Trend Micro的時候,也是做就比較偏marketingPM。那後來調去東京半年,後來到學長的公司的時候,就負責overall的行銷業務,那大概三年的時間,我把那個公司作到breakeven,從零開始做到一年大概幾百萬美金營收,那因為某些因素離開了,後來就加入了一家美商公司,叫FalconStor,中文叫飛康,它是一家Nasdaq上市的公司,是我們台大資訊第一屆的學長開的公司。所以他就把我找過去,就又把我relocate到紐約去,我在紐約從零九年開始,在紐約從零九年待到一二年,基本要做的事情就是business development,就負責他的一些跟廠商的一些策略聯盟的關係,然後跟大陸廠商的一些合作,包括在美國市場針對存儲虛擬化的business的開發 所以那時候在大陸市場跟美國市場都走得比較深。

在一五年的時候,那時候因為種種原因,後來就決定自己創業,就是開了這家SaaSame,中文叫芝麻開雲,主要是做混合雲的機器的搬移也就是說公司要上雲,有時候公司內部有很多既有的databaseweb serverapplication server要怎麼樣real-time,在不關機的情況幾乎不中斷服務的情況下,用兩種場景,第一種是遷移的場景,也就是說上雲,例如上AWS,我能夠在非常短時間之內從本地提供這個各式各樣server的服務,轉到AWS。所有的資料,所有的configuration都會保存。第二種場景就是DR,所謂的災難備援。今天如果說,不管地震停電的情況之下,我的本地端機房掛網,我能夠在幾分鐘之內在AWS上把同樣的服務恢復正常。以這樣兩個混合雲環境中去做這些虛擬機,跟實體機的搬移。公司大概做到去年,我們總共拿了一輪天使輪,最後其實有一個機會賣給阿里巴巴,關鍵的條件就是全部團隊要去杭州上班,那我們團隊基本上沒有人有興趣,阿里在業界也是比較兩極的評價,因此現在公司雖然還在但只剩下IP

在去年加入了台灣AILabs,在這邊負責Business DevelopmentVP,在目前環境當中,AI正處於勢頭上,我也想從IT的經驗進而學習了解AI的領域,所以我就加入了,創辦人杜奕瑾就是PTT創辦人,我在這邊負責人臉辨識、語音辨識、語意辨識跟人工音樂智慧生成,有關人機介面,也就是在HCI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所有的business,那這大概就是我差不多二十年的工作經歷的回顧。

Q: 可以請問一下,您在創業之中有遇到什麼比較辛苦的地方? 就是比較有挫折的部分。

創業的部分,因為我也加入過人家創業的,自己也創業過,我想創業關鍵不外乎三個:要有技術,要有資金,要有人才

最重要的三要素,每個人在創業之前的過程中,都在這三個點當中,很少有人能夠三個關鍵要素都具備,通常都是技術很強,有一個新的想法或者是有人是背後有巨大的資金支撐,又或者是像我這個離開FalconStorSaaSame的情況就是有幾個志同道合的都很有經驗的業界的包括engineering, presales的人才。而我們來做這樣的一個組合,所以其實說難聽一點,你有的地方就是說你有其中一個要素你要去補足另外兩個要素,那另外兩個要素不是你的專長,基本上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其實說穿了大概這個statement可以apply到任何entrepreneur創業的過程。對我來說的話,自己的創業,一五年的SaaSame,我有人,我有技術,對我來說就是要找錢,後來也有這個業界大佬投了天使輪,估值也不錯,所以算是克服了第一道難關。當然在最後這個開始產品做出來、開拓市場的時候,像我們遭遇到的困難就是說,我剛剛講了這個混合雲的遷移跟災備服務,其實各大廠AWS, Google, VMware在一八年的十二個月之內他們買了四家跟我做同樣的事情的公司,所以對於我這種獨立經營這個服務來講,challenge就很大,因為我沒有雲平台去把後面的錢收回來。我必須在這個服務本身我去charge per work load的錢。所以這些大家公司免費的給客戶,對我來說造成很大的壓力,也是後來主要收掉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Q: 您從一開始就打算做PM,也就是偏管理方面的職務嗎?

這是好問題,我很早就覺得我不適合做工程師的工作。一方面說實在就是我們系上畢業的多半都從技術開始,可能也是個性與性向的特質的關係。我比較喜歡做一些不管對內對外溝通,然後去找到一個比較新的策略的方向,一些創新的東西,對本身做技術的工作,我的興趣比較不是那麼大。所以一開始其實在Microsoft台灣就是在做PM的工作,我的career path從偏RDPM一路走到偏Sales MarketingPM最後就是takeover整個sales marketing

其實我在畢業後就沒寫過code了。不過話說回來就是你有一個科班的背景的話,的確在IT這個產業是必要的。雖然你不寫Code,可是要懂engineer 在講什麼,或是你知道在這之中的關鍵。或是你知道他跟你說要一個月結果實際上一個禮拜就可以寫完,這是在PM這個角色還滿關鍵的,所以這個技術的背景還是很重要的。

Q: 所以您覺得溝通能力在PM這塊是很重要的。

跟性向有關吧,你在跟人談事情的時候,大家覺得舒服,願意跟你談,能夠確切的談到每個會議能夠談到該解決的問題,該有的共識,這是個需要長期訓練的能力

Q: 這方面感覺是資工系學生比較不會有的能力。

所以其實在大學過程中,有很多teamworkproject是個很好的訓練,或是像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這種把本科知識抽離的場景。其實,對於這方面有興趣,這方面有能力的人其實都是很好的歷練,也可以藉這樣的機會去觀察說自己適不適合這樣的事情。

Q: 可以簡單分享一下您的求學經歷嗎?

大學其實大部分都在玩,我屬於那種比較不認真上課,跑去打球的那一群。

那在康乃爾的那時候就比較認真在念,基本上那個環境也沒別的事可做。我考上大學以後就比較專注在社團,沒有太努力在這個課業上,而是選擇多元化的一種嘗試,每個人都不一樣啊。對啊,所以很難說哪種好不好。

Q: 所以您覺得像我們資工系畢業的學生,到職場上還會需要什麼額外的能力嗎? 與你在學校上課,學到的東西有何不同?

學校跟業界當然是會有不小的差別。

我們現在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這邊也很多台大畢業的學弟,其實大部分都是不管從演算法或是系統工程師開始,也有人會想往PMBD走,顧客戶、顧產品,其實就是中間這兩者的分野其實是非常模糊的。PMBD很多時候,需要共同分擔這個overlapped的工作內容,那這個也很多學弟妹有興趣啊,也有人覺得寫code可能每天這麼長時間寫code來說可能不夠有趣,有些人就是比較喜歡這個多一點exposure的工作。

就像剛剛講的,你在大學的時候有過這樣多角化,去嘗試一些東西,那將來進到業界的時候,就比較知道自己適合哪方面的工作,可以往那邊去做career path的鋪墊。

Q: 那這樣聽起來的感覺,在大學裡面學到的跟其實未來工作需要的技能其實落差滿大,有什麼是我們在大學時期可以提前準備?

就像我剛剛講的,若你的成績夠好,你一畢業就會有一個很不錯的薪資待遇,但如果你不是一輩子想走技術這條路的話,那你也有很多機會在大學訓練你的人際關係、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思維,跟你的策略的思考,這些都可以經由,大學很多方面不管是系上,或是一個大學生活的面向來做訓練,完全就是你自己想法、重要的就是你要有想法。比方說你以後想做管理職那就去選個社團社長來做做、 其實就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一個機會。

關鍵就是你心中有沒有想法。你如果沒有想法就是渾渾噩噩過日子,有想法就有太多機會可以去獲取你需要的能力。

Q: 關於您自己創業的時候也就是一五年時,那有什麼就是現實方面的挫折可以分享?

創業就是這樣,很多時候你就薪水幾個月發不出來的吧,像我第一次的時候就幾個月薪水就發不出來,後來就天使輪的資金的挹注,讓我們能繼續run下去,當然新創就是nobody,之前待過MicrosoftTrend Micro,很多時候你自以為很了不起,其實人家是Microsoft現在誰去賣都差不多,不會因為你的capability生意就變好。

那你新創的話,當然就是求資金挹注、求訂單、展現你的能力,像第一筆訂單的東西都還沒有,所以某程度是用這個單子來養這個產品。有不斷的各種因素,在考慮誰先誰後,在做一個策略性的安排的時候,那是每天需要不斷的思考。

新創過程always你要prepare for the worst,不要樂觀的想這個東西3個月就出來、喔單子問題不大,現實上anything could go wrong

Q: 那可以解釋下天使輪投資這方面的事,你們是怎麼吸引到投資人的目光?

可能主要就是跟一個業界大老,他對雲端的方面有興趣,因為我們做的是雲端的solution 這也是一個存儲相關做很大的業者希望在雲的世代多一些投資,主要從這個角度,包括我們的東西跟我之前在FalconStor,其實FalconStor在存儲業界也相當有名,多重的原因,得到他們的認可來做這個天使輪投資。

那當然新創投資最重要的是人、我們也花很長的時間讓這位業界大老去了解我們,讓他知道啊我們團隊是真的有心,有能力來執行這個創業想法的。所以這個東西是你要投人要投東西投策略合作的機會,我相信他也是從這幾個方面來考量。

Q: 最後關於未來科技業界發展,您的看法是?

北京、上海、新加坡有沒有機會去取代灣區這樣一個科技業的聖地,我是覺得,如果是我的小孩我會覺得說,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我都覺得可能現在這個時代來說,不會比去美國留學差到太多,畢竟現在已經是沒有所謂G7,只有G2:中國跟美國。

中國本身不管是資金、市場內需市場的大小、教育程度,已經太多太多地方是不會輸美國的。全世界哪個國家能夠有對應的公司去對抗Microsoft, Amazon, Google, Facebook?這個就只有大陸的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一字排開,對不對,一對一的對陣,只有大陸有這個實力。這個是很現實的。然後也太多AI的優秀人才海歸,從美國被這個騰訊、阿里挖回去,整個勢頭就是的確中國是在科技業界已經是一個establishedpower,跟科技界的第二個世界級的中心,尤其那麼龐大的內需市場,就是當初為什麼矽谷,灣區能夠起來的關鍵因素,這些中國都具備。

Q: 所以您覺得未來科技人才會逐漸往中國流通嗎?

我認為這是現在進行式,那當然從我們父母的角度來看,從臺北飛上海一個半小時,飛到舊金山要十個小時,某種程度我也不希望小孩跑這麼遠,從各個角度綜合起來,大學畢業後在亞洲這邊出國的選擇其實跟美國比較已經是非常有競爭力的選擇。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王瀚宇(R02網媒, 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

林于智 (B01/R05,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Youtuber [史九87])

劉邦鋒 (台大資訊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