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光 (B98/網媒所R02,創業中)

訪談人:廖名淳、林日能
訪談日期:1041220日(日)
訪談對象:陳柏光
訪談對象背景:大學畢業於本系,現就讀臺灣大學網媒所碩士三年級,在北京有自己創業團隊,主要在建構大學生Side Project交流與媒合平台

Q:請問學長是在中國創業嗎﹖

A:對,其實之前在臺灣的時候,自己就有做一些創業的專案。我是從碩一的時候開始接觸這塊,之後就一直朝著這個領域去發展,今年暑假剛好有去中國實習的機會,其實我對中國市場也頗有興趣,所以實習完我就直接待在那邊。


Q:學長是鎖定沿海那帶還是內陸﹖

A:主要鎖定在北京,算是比較偏內陸。不過中國沿海的城市,譬如廈門,因為離臺灣較近,對臺灣的青年創業家,有些補助或優惠的政策。而南京、崑山等地,對臺灣也都有相對應的政策;整體而言,中國目前非常鼓勵創業。而北京以互聯網為主;互聯網創業仍以北京最為興盛,投資環境相對較好,投資人也相對較多。剛好那時候實習機會就在北京,對當地互聯網產業已有初步的了解,就決定留下來試試看,所以選擇在北京。


Q:想問學長目前在做什麼﹖

A:我們在做一個Side Project的媒合平臺給大學生用,讓他們可以運用課餘的時間去做一些專案。主要是因為我們發現,現在很多學生,有時候腦中都有一些不錯的idea。有些可能比較天馬行空,有些想法就蠻實際的。不過他們常常將想法停留在「想」的階段,而沒辦法踏出執行的那一步,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衝勁。不過他們如果找到幾個有共同理念的人,甚至是技能互補的人,他們可能就能將腦中所想的東西做出來,而這東西有可能就是創業。你們可能想做個什麼東西,也可能簡單一點,好比一起籌辦一場活動,或是一起做一個公益的活動。但是因為每個人的背景、專長、興趣不同,想做的東西也會不同。而藉由我提供的媒合平臺,給每個人特定的標籤分類,大家就能快速媒合到適合一起做事的人。


Q:學長當初做這個平臺是自己一個人做還是很多人一起做﹖

A:我是跟我們團隊討論出來的。因為我去北京之前,就有自己的創業團隊。我的團隊蠻特別的,總共五個人。我跟團隊創辦人兩個是臺灣人,另外三個都是外國人,一個法國人一個荷蘭人、一個紐西蘭人;紐西蘭人是設計師,另外兩個都是工程師。我在去北京之前就有這樣的團隊,也因為團隊組成比較特殊,所以我們一開始其實是想做美國市場。剛好8月我有去北京實習的機會,而相較於美國市場,我對中國市場其實比較有興趣。經過團隊討論後,他們同意我的作法,於是我就邊實習邊做原本團隊的東西。實習結束一個月後,我本來93號就要回臺灣了。但是92號的時候,剛好我們創辦人那天有事情去北京處理。我就約他碰個面,跟他說我已經到北京,也花了一個月去了解這邊互聯網的產業,對這邊也比較有興趣,所以想留下來試試看。可能做不出什麼,但總要播個希望的種子。經過討論後,他表示同意。而我就有點半脫離原本的團隊,在中國成立一個分公司的感覺。我在那邊要重新找合夥人重新建立自己的團隊。但是我們中美兩邊的團隊,做的產品是一樣的,仍存有合作的關係。而我最後決定要做的這個東西,也是跟美國那邊的團隊討論出來的。


Q:所以這個團隊是怎麼認識的﹖
A:其實不是我認識的,是我們那個團隊創辦人認識的,我也算是後來被他找進去的。我會認識他是因為之前在臺北參加一個創業嘉賓的活動,那天聊過彼此感覺都還不錯,吃了幾次飯後感覺也都不錯。一方面我覺得這個團隊組成蠻特別的,另一方面因為創辦人年紀比我大很多,比較有經驗,之前也曾經在中國創業過,所以我之前選擇跟他們一起做。至於北京的團隊則是另外找的,這部分由於本身在那邊的人脈與資源都較缺乏,所以也花了許多時間才找到合適的合夥人。


Q:學長是大學一畢業就在創業嗎﹖

A:沒有,大學畢業一樣申請研究所,碩一下時上了一個教授開的課,那教授有在外面創業,有自己的公司。而那時候要做那堂課的class project,做完以後,教授跟我們說,你都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精力去做了,怎麼不想繼續做下去呢﹖剛好那時候,有個創業競賽叫Tic100,它要求完整的商業經營模式,還BPBusiness Plan)、財務規畫等。而相較於程式設計,我對商管比較有興趣。在大學的時候,覺得自己未來可能不會朝工程師的方向發展,比較有興趣做與技術結合的這一塊。一開始想做PM(專案經理),後來接觸到創業這塊,即使每天要研究到半夜,我也覺得樂此不疲,而coding就比較需要花功夫去了解、除錯(debug),相對比較枯燥。每天強迫自己接收新知,雖然覺得頗有挑戰,仍依舊覺得創業是我未來想走的路。


Q:請問這次實習機會是如何取得的﹖

A:臺灣有一個團體叫傑出青年交流促進會(簡稱傑青會),他寒假有辦一個去中國內地各大城市的參訪團,暑假則會辦實習團。傑青會會跟一個中國的地方團體合作,透過他們的人脈,去跟當地的大公司爭取實習的機會。他們開放的領域非常廣,有法律設計、3D 列印、金融等,而我是選電子商務。我選電子商務的原因是因為,阿里巴巴、京東等,在當地都是很熱門的公司,所以我想對這個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我實習的公司叫「国美在线」,算是當地B2C第五大的公司。


Q:沒有資金要怎麼創業﹖

A:我之前看TED TALK有一個研究美國900家新創公司,歸納出創業的五大要素―資金團隊時機商業模式Idea。他們幫這些新創團隊去做這五大要素的評分,最後歸結出最重要的要素―時機。好比之前一個類似Youtube的平臺出來的時候,當時的頻寬技術時機都不夠成熟,所以當時的使用率並不是很高。兩年後Youtube推出後,它做的改變不大,但是當時的頻寬技術時機點都已成熟,所以使用率瞬間衝高。第二重要的是―團隊,首先測重執行力能力,尤其是執行力。創業非常重視能不能把東西做出來,想法老實說不值錢。再來最常見的情況是,你的團隊能力很好,把東西做出來了;產品雖然仍持續在賺錢,但是團隊內部成員卻鬧翻了,所以凝聚力也非常重要。所以一個團隊要看能力理念是否契合,想做的東西有沒有一致。第三重要的才是―idea,第四重要的是商業模式,最後的才是資金。臺灣投資環境相對不佳,你如果在中國,有好的團隊idea時機點,資金並不構成問題。而中國從2014年起,創業開始蓬勃發展,而當地有許多土豪,對產業了解不夠全面,卻握有大量的資金。反而讓有些人專門靠一些創意點子,做精美的投影片,四處去騙錢,卻沒有心真的想把東西做出來。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後,投資人才慢慢開始比較審慎、並以更嚴格的角度考慮,這正是現在中國很常講的「資本寒冬」(這另一部分也跟中國股市近期的嚴重震盪有關)。然而中國即使經歷資本寒冬,投資人錢被套牢,相對台灣來說,投資仍算熱絡。而臺灣基本上沒有春天過(也是有,只是大概在20年前吧),因為人口少、市場做不大,所以錢容易回流不來。而在中國,跟我一樣做平臺的,要拿到錢有三種管道。第一種是有很牛逼的團隊,好比BAT出來的高管,那你不管做什麼都會有人投資。第二個是你做的東西,有一定的使用率,而用戶增長的速度開始呈現指數型成長時,投資客就會開始對你的東西感興趣了。第三種是你已經有所獲利,即使可能還有其他成本,諸如行銷成本,使你整體而言仍是虧損的。這時候你需要說服投資人,投注資金將規模做大,再透過這些將規模做大所增加的淨利,讓投資人能夠回本。如果你不符合上述三種模式的其中一種,則你在那裡很難獲取資金。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王瀚宇(R02網媒, 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

林于智 (B01/R05,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Youtuber [史九87])

劉邦鋒 (台大資訊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