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惠文 (B84, 香港大學心理系教授)
系友專訪 受訪人: B84 蕭惠文 (Janet Hsiao) 受訪人小簡介:學姐自台大資工畢業之後,在西門菲莎大學取得電腦科學碩士學位,並在愛丁堡大學取得認知科學的博士學位。目前於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擔任教授,主要研究內容是透過電腦模擬,以及認知神經科學來探討人類行為與大腦之間的連結。 問: 學姊現在研究的領域是神經科學。可以請學姊簡單介紹一下您的研究領域的特色嗎?畢竟走神經科學的研究跟機器學習、網路安全比起,這一塊比較不像我們資工人會走的路。 答 : 一般人可能會把認知神經科學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與生物學 (biology) 混淆。在傳統上,神經系統有關的研究,的確是生物學上的分支。但現在的神經科學除了傳統生物對神經的研究外,還融入了如語言學、心理學、電腦科學 …… 等的科學來幫助我們理解大腦是怎麼處理外界訊號,以及做出反應的。 神經科學可以從心理學以及電腦科學 (computational model) 切入。我做的是認知神經科學,是在研究人腦怎麼作用在認知行為,例如閱讀等等,像是在人工智慧上就有 CS 的相關。 電腦科學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很重要的應用,像是在建立一些 model 上,協助建立理論,確認與預測行為。 現在台大心理系 的黃從仁 教授在做認知科學相關的研究。 ( 附上黃從仁助理教授的網站 : http://www.psy.ntu.edu.tw/index.php/members/faculty/fulltime-faculty/302-huang-tsung-ren) 問: 學姊當初為什麼會想要走這個領域呢 ?? 學姊是否有考慮過其他的領域 ?? 答: 在學期間,我曾經接觸過與圖學以及人工智慧相關的資訊,並對這兩者產生興趣。 會對圖學產生興趣是因為虛擬實境很流行,而我也覺得做虛擬實境相關的研究很酷。 而後來會走上認知科學的路,是因為朋友 ( 許 惠 玲 ) 給我看了一篇關於人類行為的論文,內容探討的是人工智慧如何模擬大腦來處理英文句子。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因為我其實比較喜歡跟「人」有關的研究,這也促使我去到加拿大做認知科學的研究,不過是當時做的比較偏向語言 (linguistic) 行為。 我後來到愛丁堡大學繼續攻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