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卡內基美濃大學」標籤的文章

許鈞彥 (B99, 矽谷Google, 臺大資訊&經濟)

訪問對象:B99 許鈞彥 訪談時間:2023/05/01 訪問人:B10 陳妍姍、B10 金京 Q. 學長好,我們是現在B10的學妹,很榮幸聯絡到學長進行系友訪談。在開始之前,能不能先請學長自我介紹一下? 我是B99的許鈞彥,大學在臺大資訊系就讀。在學期間有滿多時間在Mike (陳彥仰教授) 的人機互動實驗室做研究,另外也有雙主修經濟系。臺大畢業後,先當了大約1年的替代役,之後就到美國CMU念研究所。畢業後就在美國工作,現在在矽谷Google當軟體工程師主管。 研究所就讀 Q. 學長提到自己到CMU念研究所,那從學長的觀察,美國和臺灣研究所有甚麼差異?當初為什麼會想到美國就讀? 最主要的差異是臺灣研究所比較偏向以研究為主,所以有比較高機率要寫論文。美國的研究所有分professional track和research track,前者通常只要修課、不一定要做研究,通常目的是跟職場接軌,後者跟臺灣比較像,偏重在學術訓練。有些人到美國念研究所是因為想留在那邊工作,像我自己到CMU念professional track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申請職業簽證。至於一開始為什麼會想去美國工作,是因為大三大四時陸續有B97、B98的學長姐回來分享在美國的經驗,可以感受到那邊機會也很多、影響力也大、環境也不錯,所以當年周遭出國唸書的風氣可能也蠻盛行,以我申請年來看的話,一起到同個CMU校區唸書的沒記錯應該就超過10個。 Q. 那除了研究所本身,在優勢、workload、制度、文化上,美國跟臺灣有甚麼差異嗎? 美國的大學比較容易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文化上面比較diverse,可以聽到不同人的思考。美國的機會蠻多的,例如就職博覽會通常許多外商可以認識,還有豐富多元的企業攤位。 另外,不知道這跟系所有沒有關係,但workload方面,我修到的課大部分都跟在臺大資工的必修差不多,或甚至更重。不過美國跟臺灣不太一樣的是大家一學期一般只會修三到四門課,不像臺灣大家一般都會修個八門左右。 Q. 一學期只修三門的話會不會覺得在修習多元課程有點受到限制? 因為美國的制度通常都是quarter (一年四學期) 或 semester (一年三學期),所以整年下來修的課可能還是差不多。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是有時候大家會自己停一個quarter,去實習、專注在研究上,或單純給自己放鬆一下。 工作/實習方面 Q...

蔡欣穆(B87,台大資工系助理教授)

訪問對象:蔡欣穆 訪問時間:12月22日 上午9:00 訪問人員:蔡明驊、林群皓 --前言-- 蔡欣穆,於1998年進入台大資訊工程學系就讀,曾任系學會副會長, 畢業後繼續出國深造,在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 現在在台大資訊工程學系擔任助理教授一職, 我們就蔡教授的經歷提出了幾個常見的問題來做訪談, 希望能提供給仍未確定未來方向的學生們一些參考。 --------------------------------------------------------------------------------- Q1: 請問您當初想選擇資訊系的原因是? A1: 小的時候,我家裡有了一台早期的蘋果電腦,那個時候我就開始想知道這台機器是怎 麼運作的。國小上電腦課之後,第一次接觸到程式語言(BASIC),我記得最早第一個嘗 試是想要用BASIC寫出一個猜拳的小遊戲,每天都在想要怎麼把一些想法轉換成用程式 語言表達。此後幾年,我慢慢培養出了對資訊這方面的興趣,一直到高中時我唸了新 竹的實驗中學,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C語言,很幸運地也獲選參加了奧林匹亞程式設計 訓練營,最後可以透過甄試入學讓我能夠進來台大資工念書。其實我覺得到了大學才 接觸程式語言也不算太晚,有沒有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 Q2-1: 請問您是為什麼想要出國唸研究所? A2-1: 其實我會出國唸研究所主要是出自於父母的建議,那時候的我對未來還沒有太多的 想法,覺得當老師或者進入業界當工程師都是不錯的選擇。 Q2-2: 那您覺得這個決定正不正確? A2-2: 現在回頭來看,出國唸書是個相當正 確的的決定,我指的不單單只是課業上的收穫 ,更重要的是在國外獨自生活的經驗。在台灣,有很多學生唸到大學還是住在家裡 ,很多生活上的問題仍讓父母或兄長來處理,可是到了國外,什麼事都得自己來, 像是自己學著煮飯,到學校、銀行、各個美國的政府機關辦理各式各樣的文件及登 記,辦手機、銀行帳戶、買車等等都是一種語言和文化的衝擊,要強迫自己去學習 如何在一個新的 環境去生存,我覺得這就是人生成長的時候,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