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益坤 (台大資管系)
採訪對象:蔡益坤 採訪主題:擔任教授的系友 採訪人: B04902110 周忠毅 逐字稿: B04902106 謝唯安 Q1: 為甚麼會決定出國念碩士博士 ? A1: 我是 1980 年進入台大資工系, 1984 年畢業,當時留在國內念研究所的風氣慢慢打開,但還是以國外為主流,所以也沒有想太多。有一個很基本的原因在於,自己讀的專業的內容,很多作者,比如說演算法,大部分都在國外,就會覺得說國外就是學計算科學最理想的地方。之後當兵兩年,再當一年的專任研究助理,一邊工作,一邊準備出國,考托福,申請。 1987 年才到美國的 UCLA 年碩士博士,其實出去的時候大概心裡就朝著把博士年完的方向走。 Q2: 主任現在對於出國有任何建議嗎 ? A2: 我其實非常鼓勵同學先在國內念研究所碩士班。理由是這樣子 : 我自己看到以台灣大學為例,台灣大學最近這二、三十年,以我自己大學部的經驗到現在來說,其實師資的改善很明顯。當時我在系上的時候老師數量並不多,所謂名校的老師也相對的少,領域也很有限。但從那時候到現在,特別是二十年前,那個時間有很多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回來任教的老師,那其實對台大的師資幫助很大,同時這些老師也都有很多的國際經驗,從跟他的指導教授的合作,參加國際會議,跟其他國際學者的互動。種種不同的機會讓他的國際經驗很充分,回到台灣之後教導學生也容易把學生帶到國際的場域。已訓練一個碩士而言,我覺得現在台灣的環境是充分的,博士的話就有另外的考量。務實一點的考量是,台灣博士的出入主要還是在學術界,包含大學或是研究機構,其實業界也有機會,不過念博士蠻多數是希望可以走入學術研究。台灣在招募人才的時候,某種程度在國外取得博士會比較吃香。這是比較務實的角度,在國外的博士學位好像比較有價值。但純粹從訓練專業的角度來看,國內的環境並不差。像是台大跟世界前 50 大的大學比擬也是可以的。但有一件東西在台灣是比較不容易獲得的,就是國外的學生相對也是從世界各地來的,碰到高手的機會也會比較高,特別是在博士班裏頭。從同儕學習得角度來看,在那邊其實會有另外一種多的面向是在台灣比較不容易看到的。因為在美國畢竟還是整個學術重鎮的所在,學術交流活絡的程度還是比較高。以 UCLA 的 Program 為例,幾乎每個禮拜都會有一個知名的學者來,對全系的公開演講。這種影響其實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