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琳(台大資訊所博士2001畢,師大資工系教授)
訪談對象:陳柏琳 教授 訪問人員:B01902040 鍾毓安 B01902086 胡子皓 訪談時間:2014 / 5 / 13 (TUE) 1.請問學長在高中階段就有寫程式的經驗嗎? 我在考上高中的時候,就跟父母說想要買一台電腦,那時螢幕還是綠色的(笑) 當時有自學幾個簡單的程式設計,像是九九乘法、算質數...whatever這些簡單的小程式,另外在高中工藝課都有一些關於資訊的課程,家裡有電腦的人在學習上當然就比較方便。我是一路寫程 式,像是教授升等各階段的一些作品,程式都還是我自己寫的,但是當了教授之後,為了讓自己的研究廣一點、還有年紀的關係,程式就比較少自己寫,電腦也真的不再那麼常用,尤其是眼睛的關係,真的不是像年輕時那樣了(教授對於身體的經驗談)。同時寫程式或是一些 程式技巧,真的也不再是我唯一的學習、工作目標。不過我真的發現寫程式的樂趣大概是在研究所吧,因為以前寫程式大概都是為了要交作業,到研究所才開始會寫一些比較大型的程式,也覺得比較有趣。 2.當初寫程式的時候會有熬夜的習慣嗎? 這...這一定,當然會熬夜啊!這裡分享一個觀念,就是說考試好比是短跑,目標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在追求一個標準答案,比誰的速度快、技巧好;但我們做研究,需要的是創新,每次寫程式都很像是在try and error,時間也都是很久的,這部分跟以往就比較不一樣。寫 程式也像開車,大家都會開,開到哪裡才是重點。我回首我這一二十年寫程式的經驗,基本功真的很重要,大學時代學的資料結構、演算法或是軟體工程,這種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當你要將這些技術放到研究上,就需要一些程式技巧以外的創新或觀念,才能有比較大的 突破。 3.老師有沒有建議說我們大學就要具備的能力?我們現在可以為以後做出的準備? 大學基本上就是原本傳統資工的能力,程式語言、軟硬體架構,還有一些數理統計。再來就是廣泛的閱讀科技文章,你必須要能夠知道某種領域、研究的潮流、趨勢。有歷史觀也不錯,每一種研究有他的來龍去脈,像是類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老師是研究語音辨 識),也許你會看到2005 以後的演進,那過去的60 年,1940s 剛開始到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