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賈脈瑄 (B99/R03; 前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

訪談對象:賈脈瑄| Ethereum Asia Pacific Limited 前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 訪談者:徐子修 李修潔   1. 基本自我介紹   賈脈瑄,大學是資工系 b99 單班,碩班 r03 廖世偉實驗室。沒事喜歡打遊戲、看電影。 2. 為什麼想走區塊鏈相關的工作?   碩班時在外面公司實習,有接觸比特幣的程式及相關知識,覺得滿有趣的。畢業後當替代役時,想找個 open source 的專案來貢獻,第一個就想到區塊鏈的專案。那時問了 DASH 、 Monero ,還有以太坊。剛好以太坊有缺人把一些新的研究做 PoC ,我就用替代役的時間慢慢參與。做了幾個月替代役結束後,剛好有機會就加入了以太坊開始做正職。   3. 大學時有對未來想從事的工作特別修課嗎?若有,則該些課程對實際工作上有什麼幫助嗎?   沒有,我大學時也不太確定未來要做什麼。直到上了研究所才有。因為在實習時做的東西和虛擬貨幣有關,為了對背後技術更了解,我去修了電機系的密碼學及計算機安全。 因為我後來在區塊鏈產業工作,常常會碰到和密碼學有關的題目,以前至少在課堂上有學到一些基本知識。計算機安全的內容很實用,在寫 web 時也會注意到安全性的問題,也讓我對程式的執行有更多的了解。   4. 今年以太坊 2.0 的 phase 0 要上路了,而學長認為以太坊 2.0 的各階段會對生態圈產生什麼改變? Phase 0 的上線意味著以太坊的 PoS 共識研究及實作趨近穩定,升級為 2.0 的進度也持續進行,意味著 2.0 不是夢 (?) 。 隨著 Phase 1 (Data availability) 及 Phase 2 (Execution) 的研究越來越完整,實作也會越來越快跟上,以太坊的升級指日可待。   預計在 Phase 2 完成後,應該能漸漸取代 ETH 1 。   在轉型為 2.0 後,交易速度及吞吐量會大大提升,其他競爭的專案會漸漸失去優勢。畢竟以太坊生態系算是最大,其他一些新專案贏的就是交易速度。   5. 對於也想從事區塊鏈相關工作的同學有什麼建議嗎? 多看、多學 目前區塊鏈產業雖然稱不上完整,但有自己一套生態系。 除了比特幣和以太坊以外,還有很多優秀的專案。他們各自有優勢和特色。 有時間可

高文鴻 (B80; BD@Taiwan AILabs)

訪談對象: 高文鴻 (Eric Kao) 採訪者: 洪晨翔 、 張中誠 、 吳柏成 Q :可以請您首先做個自我介紹嗎 ? 我是 B80 的, 95 年從台大資工畢業後,便去康乃爾拿 Computer Science 的 Master Degree ,那之後就回國,一開始在做宏碁的線上遊戲,後來去 Microsoft 台灣。 在兩千年的時候,那時候是網路的瘋狂時期,然後我就加入一家新創公司,叫國際同步, relocate 到灣區,也親眼目睹了整個網路泡沫化的過程,高速公路本來塞車塞的要死,到後來都沒車。零二年就公司整個就不行了,回台灣就加入了 Trend Micro ,所以那時候就從灣區再搬回來,加入了趨勢科技,是做 global 的 PM 。那因為那時候 PC-cillin 最大的市場是在日本,所以我後來又 relocate 到東京去半年。然後後來覺得做 PC-cillin 也沒什麼太大 意思,就開始我的創業的生涯。 一開始是加入了學長的一家公司,主要是負責 sales marketing 的部分,所以一開始出來的時候主要是做 PM 相關的工作,是比較偏開發的 product manager 的相關工作,不管是在台灣微軟的時候,或是在灣區的時候。那到 Trend Micro 的時候,也是做就比較偏 marketing 的 PM 。那後來調去東京半年,後來到學長的公司的時候,就負責 overall 的行銷業務,那大概三年的時間,我把那個公司作到 breakeven ,從零開始做到一年大概幾百萬美金營收,那因為某些因素離開了,後來就加入了一家美商公司,叫 FalconStor ,中文叫飛康,它是一家 Nasdaq 上市的公司,是我們台大資訊第一屆的學長開的公司。所以他就把我找過去,就又把我 relocate 到紐約去,我在紐約從零九年開始,在紐約從零九年待到一二年,基本要做的事情就是 business development ,就負責他的一些跟廠商的一些策略聯盟的關係,然後跟大陸廠商的一些合作,包括在美國市場針對存儲虛擬化的 business 的開發 所以那時候在大陸市場跟美國市場都走得比較深。 在一五年的時候,那時候因為種種原因,後來就決定自己創業,就是開了這家 SaaSame ,中文叫芝麻開雲,主要是做混合雲的機器的搬移也就是說公司要上雲,有時候公司內部有

鄭欣明 (B85; 台科大教授)

訪談對象:鄭欣明副教授 訪談時間:2020/06/18  訪談人:楊盛評、呂英弘 可以請鄭欣明副教授簡單的自我介紹嗎? 我是 B85 的,也就是 1996 年來台大資工念書, 2007 年從博士班畢業,在台大資工系待了 11 年。博一的時候指導教授許清琦教授去別的學校擔當校長,後來到林風教授那邊待了 4 年。畢業後到電信所做博士後研究還有國防替代役,在電信所服役 4 年,然後再花了 1 年找工作。 2012 年到台科大這邊當教授。 先問一些輕鬆的問題,平常的興趣是什麼呢? 大學開始的興趣就是踢足球,在碩一我創立了系足,我們系族就蠻強的,因為我們男生多嘛!我也當過我們學校的足球社的社長,也有在學校辦一些足球相關的活動跟推廣。那時候 PTT 剛起來,我創了足球版,也當了版主 10 年,其實大學時很不務正業吧。 欣明哥在大學做過最有趣的事情 第一個就是剛才講的創立系足、帶學弟練球,我在的時候幾乎都是隊長,如何交接、栽培,這個過程蠻有趣的。 另一個很有趣的,是我去教會。即使經營系足,認識的人還是很類似的類型,都是資工背景出生。但是去教會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不一樣的人,這我覺得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收穫。你也知道台大是全國最好的學生進來的學校,即使是認識不同科系的學生。教會裡面各式各樣的學生都有,那個時候我才覺得我的視野真正打開。 因為我是建中的,認識的人也都是金字塔最頂端的。以前我認知的價值觀,是我這群同學的價值觀,到教會以後才明白說全台灣還是有很多不一樣價值觀的人,這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我認知是對的、是可以的事情,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知。 這對我影響很大,如果繼續念書、當教授,一輩子的生活圈大概就是跟校園有關。到現在我還是會去教會,除了教會裡面講的內容幫助我很多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那邊的人很多元,可以跟完全不同領域的人深交,成為一輩子的朋友。一般的人,只要沒有一樣的生活圈,就很難在很交心了,會越走越窄。教會提供了我另一扇門,每個禮拜還是會見一兩次面,這樣的情誼可以繼續維持。 在大學期間學到最重要的事情 跟上一個問題差不多,總結來說:要多元。不能只用自己的想法來思考,不然就會陷入自己的生活模式、成功模式,但是其實有太多別的可能性。沒有辦法進入這樣的狀況、設身處地,就會蠻限制自己的。 最有印象的課程或是教授

蔡昆翰 (B02/R06, Appier機器學習科學家/前Yahoo實習生)

系友訪談 – 蔡昆翰 採訪者:B07 高偉倫、張翔文 我叫蔡昆翰,我是B02系上的學長,之前在大三升大四的時候去中研院實習,同年11月接著去Yahoo實習,後來碩士期間加入林軒田老師的實驗室,從碩士班畢業以後,現在在找工作並等待兵役。  Q:可以請您分享在yahoo實習的經歷嘛? A:一開始我在暑假的時候去中研院實習,實習到一半的時候就有人幫忙推薦Yahoo的實習機會,那個時候Yahoo開的是資料分析的空缺,工作內容主要是分析購物紀錄,從中挖掘有用的資訊並提供給批發商,讓批發商決定之後要進哪些商品。舉例來說,我們會想要知道Yahoo主要競爭對手熱賣的商品,還有我們熱賣的商品,然後他們熱賣的商品我們有沒有進貨。Yahoo主要是想要這些資訊,最好的情況是每天都可以用這些資料來自動產出一個報表。假如真的可以做到的話,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對進出貨做調整;那個時候Yahoo面試分成兩輪,第一輪是電話面試,面試官會問說你的專長,你主要研究的領域,因為我應徵的團隊主要用Java和Python來寫程式,所以還有問一些簡單的Python運用,電話面試大概30分鐘,如果覺得合適的話就會進入第二輪面試。第二輪就是要到公司面試,第二輪一開始也是先做自我介紹,會問過去主要的修課方向,還有實作過的Project內容,他們會從中問一些進階問題。比如說,他們會問我修過的ML Project中遇到過哪些問題,最困難的地方在哪?從我的回答中會問一些進階問題,比如ML的一些重要模型差別和優缺點;問完以後就會進入演算法的部份,會直接用白板題的方式來考你懂不懂演算法,一開始有一些暖身的題目,對演算法時間複雜度的部份會有一定的要求,解完以後會問延伸的題目,看你解不解的出來;都成功完成後,就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變成你問他們問題,這個部份我原本就有準備一些問題, 比如問他們平時在Yahoo日常工作情況是如何?實習生薪資待遇等等問題,初步了解一下未來如果要在這裡實習,會遇到的一些情況,還有在這裡工作可以學到的能力之類的,面試以後大概過一個禮拜以後就會回覆了;中研院的方面相比Yahoo就沒有那多題目和流程,大概就是去跟博士生聊聊天就結束了,他們主要問我研究的領域。報名方式是每年會有一段時間開缺,每個實驗室大概會招1到2個人。  Q:對想要找實習機會的學弟妹來說,你有什麼話想要對他們說嘛? A:找實習機會主

郭秉鈞(B86/R90, 7Quark 執行長)

訪問對象:郭秉鈞 訪問者:林首志、吳冠穎 2019年12月21日星期六 基本介紹 我叫郭秉鈞,大學是b86的。業界大家都叫我Sakura,我是大學畢業左右就開始做遊戲,研究所的時候就有在公司兼職,然後做遊戲做到現在快要二十年了。一直從單機2D遊戲做到3D,做過最早Xbox一代,碰過一點PS3遊戲,一直做到網路遊戲起來,網路遊戲跟web遊戲都做過。後來第一間公司是在昱泉,那時候做線上遊戲,後來去鈊象電子的時候就去做了大型機台的遊戲,然後後來離開鈊象以後自己開了一間手機遊戲公司,作手機遊戲做到現在。 為甚麼會想進入遊戲產業 主要應該是兩個原因: 一個是小時候對玩遊戲很有興趣,但是加入遊戲業的人對於玩遊戲很感興趣的人應該很多,那以前我在國高中時候玩遊戲應該是沒有多久就是對程式設計很有興趣,國高中的時候就養成破解人家遊戲的壞習慣,很早就是以破解人家的遊戲為樂;到網路遊戲時代就是切換到破解人家的封包跟bug,後來就覺得這樣不務正業,一方面對文本或內容的東西很感興趣,所以大學的時候修過一些課,就決定走遊戲開發,那時候剛好有林一鵬老師跟歐陽明老師的支持,所以三五好友就在台大開始寫遊戲,參加遊戲比賽,因為有遇到教授的支持,就開始做研發。 覺得系上的哪些課程或是活動對進入遊戲產業有幫助 我覺得大多數的課程都是有用的,因為其實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用,因為做遊戲是個很動態,迭代比大多數的軟體產業還快,因為他不是一個單純的工程問題。做遊戲比較像是面對人的問題。就像我常常在跟人說做遊戲是一個,首先你要讓別人覺得開心,然後中間順便賺一點錢的活動,跟大部分的服務就是你可能會先去判斷他好不好再決定要不要付錢不太一樣,有時候你甚至是被娛樂到你還是不會付錢,所以說它是一個極端面對人的情感的服務。所以我覺得大多數的課程都還蠻有用的,因為台大的課程其實是打底的成分居多,而不是教你app或是語言的使用方式,所以都好好學其實都有用。即使是通識教育,其實我在大學的時候有些通識教育課,有時候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的那些東西,然後最後有用的東西其實蠻多。因為遊戲是個雜學,是一個雜學家可以好好發揮的地方,所以都學都有用。 大學時修的專題和現在的方向有沒有關聯 多半是不用過多久就沒有關聯了,但是沒有關連也沒關係。就像我剛剛講的,我覺得這種東西已經有一點像是人生問題了,就是一個時期一

林廷舟(B97/R01, LinkedIn 軟體工程師)

訪問對象: Joseph Lin(B97) 訪問者:陳品鈞、 江律旻 2019 年 12 月 7 日星期六 Q1: 目前學長找到的工作性質 A: 現在準備加入 Linkedin 當軟體工程師 Q2: 台灣人和外國人在外國工作的差異 ( 優 / 缺點 ) A: 第一個想到的是一定是英文,說起來很明顯但其實帶來巨大的差距,我覺得最大的差別是在 presentation 的時候要用英語表達,除了母語上的差異外,我們的學習過程較少被要求上台報告。 現在說的都是偏向職業面,平均來說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像我們這麼專精,所以在產品和生意上的關注會比我們多 ( 以工程師為例 ) 。 我們在英文寫作上的訓練較少,英文和中文的寫作脈絡較不同,在商業場合需要英語寫作脈絡 (topdown 、主題句、骨幹明確等 ) ,若沒有接受學術論文的訓練則很難拿到相關能力 ( 對大學部學生 ) 。 以軟體工程師來說能寫 code 來解決的都是小問題, 外國人較懂說服別人,從小教育都需要思考為什麼要做這個題目,在台灣比較少思考為什麼要做作業,常有人說從小在台灣念書和在美國念書最大的差異就在這 ( 沒有金錢的考量 ) ,被稱為博雅教育,不管專業是什麼都會這些基本技能,在台灣則會較早接觸專業領域,若不考慮頂尖學生,平均來說台灣學生的專業較強,但美國學生在 presentation 方面比較有優勢,以遊戲比喻就是前期專點攻擊 ( 台灣 ) 可能會比平均 ( 外國 ) 有優勢,但在後期平均則會凸顯優點。 Q3: 當地的亞洲人多還是本地人為主 ? A: 在矽谷中其實亞洲人非常多,會留在美國的亞洲人大部分都是選科學、工程師等相關職業,最後自然聚集到矽谷,美國人比較少,比較少有出國的感覺,剛剛才吃了一個中菜,下午去唱 KTV ,生活和台北很像,灣區是個比較多樣化的環境,但還是台灣比較好玩。 對背景的包容度很高,在台灣若曾做過其他工作再回來寫程式會被懷疑履歷不純正,但歐美不太會這麼想,好處是在台灣的工程師都是經驗豐富且專精,但以團隊來說需要不同背景的成員才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亞洲的團隊成員較為單一。 Q4: 在國外工作除了英文外還需要哪些 ( 專業或非專業 ) 能力 A: 假設專職 CS ,在國外第一個就

張雅軒(B96/R00,宇匯知識科技研發處經理)

訪問者: 羅義鈞、周俊廷 從事領域: 數位廣告投放 real time bidding(收集網絡用戶在網上的習性,並由此投放相對應的廣告)。 契機: 在碩士時進行Machine Learning相關的研究,這時期所用資料多為Open Source 上的準備好資料,因此對於真實世界的資料收集產生興趣。 困難處: 每一天所收集的資料量過於龐大,若無法在一天内處理完一天的資料則失去意義。 實習/專題研究: 不用急著找實習或專題,更重要的是打好基礎,再考慮應用方面的學習和提升。尤其在工作時會需要這些基礎知識,打好底子很重要。有時工作上無法解決的問題,事後才發現問題都出在大學基本功裏。很多大學時教的內容,就足以幫助解決或是·避免掉這些問題。 在企業中,團隊合作更重要。實習通常來説時間過短,可能頂多做一些個人專案,無法實際去體會企業團隊的精髓,通常因沒法固定出席或出席時間上相對短而無法融入企業中的工作流程。所謂團隊,不是如同大學中,將一個assignment切分為各個小部分,想到什麽做什麽,而是幾個人同時對一份code進行討論、修改,彼此之間做code review ,提出不同解決想法與方案,並將這些結果累積起來。 建議: 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近幾年面試的人都較著重技術,但在工作時更多的時間是在處理不同人之間互動、人際關係的處理,彼此之間想法上的交流、溝通、團隊合作等。 期末專案可以提前進行,例如每個星期相約聚個一次進行討論。如此一來則可以將這一專案進行不同版本的更新、迭代。 版控工具(Git)的使用很重要,團隊合作中需要讓彼此都看得懂code在寫什麽。在企業中沒有固定的規格、規範讓我們遵循,故不能只是code寫的出來,跑的出對的答案。在企業中需要考慮一份code以後的發展,如需要在這基礎上進行更動、修改時若程式難以更動或難以被他人理解則這份code就變成廢code。 現在網絡時代,對網絡的概念要懂。要活用網絡上的搜索來解決遇到的問題,而怎麽才能搜索出對的資料則需要有相對的基礎知識作爲關鍵字去尋找。有相對的架構理解可以避免掉可能出問題的地方或能瞭解哪裏還可以優化。 公司待遇: 這方面各個公司有不同的標準、福利、公司精神。相對的,公司的選擇就需要個人自己做選擇。鼓勵在工作後仍繼續精進自己的技術,看一看學一學技術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