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陳碩甫 (B97, MixerBox – New Products Team Lead)

圖片
採訪人:陳昱鈞、張中漢 Q:請介紹一下你的過往學習歷程 。 A:我很早就開始接觸到資訊領域,在高中時是資訊奧林匹亞的國手,大四時和三五好友參加了 TiC100 社會創業競賽拿下了第一名。這個經驗讓我體驗到和大家一起打拼合作、作出實質的產品,讓消費者能因你的產品而幸福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因為這契機讓我開始對創業有了興趣,畢業後就決定直接投入職場。其實我的心態應該是開放的,我不會排斥任何選擇,並不是說進入職場就不能再回去讀研究所。 

 Q:介紹一下當初來到 MixerBox 的契機。 A:大學畢業後覺得唸研究所對自己沒有太大幫助,經朋友介 紹 來到 MixerBox ,當時公司還沒像現在一樣有規模,辦公室也非常小間,只有 5 、 6 張桌子,環境非常簡單 ,一切都還在草創期的階段。 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要想辦法讓公司存活。到現在待了第四年了,公司的前景也越來越好。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做大,從台灣出發,打造出像 Google, Facebook 一樣頂尖的軟體公司。 
 Q: MixerBox 的甚麼特質吸引你加入這間公司呢? 
 A:我覺得公司的創辦人很重要,像我們的 CEO John ,他人真的很 nice ,而且很為員工考量,對大家也是一視同仁。他能給我們很大的信任感,我會相信他的決定都是為我們好的。 John 是個對公司發展很有想法的人,我從面試的時候跟他第一次見面就能感受到他很多不錯的特質。他是個很認真的人,因為一直都對公司和產品抱有很大的熱忱,所以他 都會大量且廣泛地吸收知識,追求日益精進 。 Q: MixerBox 這間公司的業務內容? A:目前主要是開發 Mobile app ,例如 :MixerBox ,使用 AI 技術推薦音樂給使用者,並持續優化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除了音樂產品以外,我們也在持續嘗試各個類型的新產品開發,希望可以從台灣建立一個頂尖的軟體公司,打造出許多讓大家生活更方便的產品。 Q:請問一下您現在的工作內容? A:我現在是 New Product Team 的 team lead 。主要負責帶一個團隊做出新產品,過程中需要協調整個團隊裡的每個部門,發想產品怎樣能更好, 所以除了工程以外, 也需要接觸 行銷、數據分析等領域。工作內容涵蓋人事管理以及工程開發 。最近 本身也在精學 管理,我覺

史宜平 (B98, MixerBox Team Lead)

採訪人:陳昱鈞、張中漢 Q:請自我介紹一下。 A:你們好,我是B98的史宜平,目前於MixerBox擔任音樂產品app的team lead。我大學畢業後就加入了MixerBox,是公司的第三名員工,至今已有五年半的時間。我原本是負責這個產品的android開發,從無到有開發上架、一路到目前有破億的下載量,也曾負責公司廣告盈利相關的工作,現階段則是專職 MixerBox 這個產品的 team lead。 Q:當初為什麼沒有唸研究所,而直接進入職場? A:我先從我是如何接觸資訊領域和之後所做的決定開始分享。我從高一開始接觸資訊,那時參加了一些程式競賽,還有資訊科展等等,後來主要著重在資訊科展的部分。我從高一到大二大三都在中研院的資訊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室,所以算是很幸運,在很早就有接觸學術界的機會。當時資科所的廖弘源老師是非常厲害的教授,我很幸運跟著他在做研究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因為高中的時候參加資訊科展,也很幸運保送上了台大資工,進了大學之後,也就是2009, 2010年、智慧型手機app大爆炸的開始,當時這方面的產業開始紅起來,所以新創也在國內開始盛行。 我對新創也是蠻有興趣的,就開始去一些新創實習,或是接案做一些手機app的開發,進而有機會接觸業界的生態。大三的時候,在學術界和業界都分別累積了一些經驗,我發現我對業界比較有興趣,我喜歡寫出一個功能就有很多人使用的感覺。進入業界能學習到的不只是寫程式,還包括怎麼行銷推廣一個產品。當時新創已經盛行了三四年,我希望可以越早投入這個產業越好,因為創業圈主要都是年輕人,不像國內外大公司都是碩士博士學位的人。而是否擁有研究所的學位,並不是我在個人發展上優先考量的事情,兩者相較之下,我更想儘早投入這個領域,就很確定沒有念研究所的打算。當時還在學時,我期許自己如果一畢業就要投入新創,我會希望自己到時就已經是個即戰力很高的人,這需要累積很多跟業界接觸的經驗。所以我在大學最後幾年總共接了二十幾個不同的app開發或實習,累積了很多實戰經驗。因此比起念研究所,積極地累積經驗是我自己認為比較好的做法。 Q:MixerBox的甚麼特質吸引你加入這間公司呢?

A: 在大學那幾年的經驗讓我發現創業是很困難的事,但我也很希望可以從中體驗新創過程中很有趣的事物,所以就決定畢業之後要加入一個已經做過一點東西卻又還沒太成熟的新創。因為如果

王弘倫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副教授)

在學時期: Q: 學長在大學部是就讀台大數學系,是因為哪種契機進入資工領域? A: 有幾個原因,一方面是家人有些人是念資訊的,當時資訊也是前面幾個的志願,同時資訊的就業方面也比較大,想說念資訊會不會有更好的出入,再加上大三就開始修資訊系的課, CS 領域的一些科目比較有興趣,就往這邊念。 Q: 請問在修資訊系課時和數學系的課時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 A: 其實困難點還滿多大的,大學時是不會寫程式的,連 compile 的概念都沒有,當初唸資訊系的課就事想考研究所,考研究所時不考程式,會考數學,就是離散和線代,然好考 system, os, architecture, 演算法 , 資料結構 , 大三開始從大三的課來修,完全沒有記憶體的概念,也不會寫程式,所以 architecture 就非常慘烈,那時候差最大的就是沒有實際花太多時間在 programming ,所以那時候來修課有點慘,作業都不太會寫, coding 都不太行,所以那時跨過來時覺得最沒有馬上 catch 的一項,同時間又修太多課,那時一學期修六門,譬如說演算法,還去電機系修 os ,網路和資料庫,因為數學系大三下學期就沒有必修課了,我就全部就修外系,所以那時候沒意識到每門都是要花很多時間,再加上自己又沒有那個基礎,所以很慘烈。 Q: 那學長那時候是自己一人過來修資訊系的課,還是有跟同學一起來修? A: 有兩三個一起,不多,我們那時候數學系有部分同學,因為數學系是比較理論的科系,所以大家研究所發展都不太一樣,有一批往金融,就是商管學院發展,那算大宗,往電資方面的有一部分,電資的算小宗一點。 Q: 學長大學時期有沒有投入研究跟資工相關的? A: 其實沒有,我大學時候沒有碰到研究這塊,像我們數學系也不用作專題,數學系是沒有專題的,大三上必修課修完,就結束了,就把畢業學分補齊就好,大學時是沒有碰到研究這塊東西,我沒有啦,當然也有些比較投入在課程的方面會跟老師有些互動,主要是因為數學系也沒有專題,我就比較沒有投入到這塊。 Q: 學長大概何時開始有在學習程式語言? A: 我大學時當然有接觸一點,但那比較算自學,因為你要 algorithm, data structure ,總是會看到一些 pseudo code 的東西,就是有跟著課本上